再见了,管虎,再见了,姜文,中国已迎来“新导演”时代

       再见了,管虎,再见了,姜文,中国已迎来“新导演”时代
       《东极岛》宣传力度不小,票房却不尽如人意。热映时每日票房仅 1000 万左右,预测总票房跌至 5.5 亿,而网传其成本在 5.7 亿到 6 亿之间,按行业规则需 18 亿才能回本,难怪上映不到一周,梁静就在路演现场落泪。目前影片尚未开分,评论区已是众说纷纭,即便管虎夫妇同台 “卖惨”,也难挽口碑颓势,这成绩与同题材的《南京照相馆》相比,更是相去甚远。这个暑假,从姜文到管虎,两位曾被捧上 “神坛” 的中年导演接连折戟,难道 “老登” 时代真的要落幕了?
       其实,作为改编作品,《东极岛》不必事事贴合史实,像对女主阿花的改编、加入保长与教书先生这两个配角,甚至双男主是亲兄弟的设定,只要演员诠释到位,倒也无伤大雅,即便有些套路,也不至于让观众反感。但问题出在影片的大框架上:一开场就给男主兄弟扣上 “海盗” 的头衔,在抗日题材里用这样的西方词汇,实在让人出戏;整部影片中,众人似乎都没有主动抗日的想法,弟弟是在救下英国战俘、听闻对方讲解 “home” 的含义,又目睹日军暴行后才动了杀心;男主阿赑单枪匹马对抗几个鬼子,也只是出于为弟弟报仇的念头,救下英国战俘后,对游轮上那几个衣着笔挺的日本人也毫不在意;村民们亲眼看到日军用刺刀挑孩子、杀害吴老大,面对仅有的两三个鬼子,依旧只有恐惧,毫无报仇之意,直到男主怒杀鬼子、拿信告知村民日军即将屠村,又听到女主砸墙时的口号,才想着殊死一搏。

       更让人费解的是,在这样一部本该庄严肃穆的作品里,主导剧情的竟然是感情线:女主对男主的深情着墨颇多,而男主的高光镜头,都给了他对弟弟的爱。在生死大义面前,个人情感真的需要如此突出吗?
       有时真的无法理解演艺圈那些自视清高的导演:若不想讨好观众,大可以不拍商业片;可既然选择在大档期上映、想要票房,又不愿迎合观众,未免有些 “又当又立”。管虎的《东极岛》在视效制作上的确达到了工业级别水准,但他在播客节目中却说 “很难理解中国人冒着枪林弹雨去救人,单纯因为善良勇敢去救人,我觉得解释不通”“东极岛上的渔民不知道英国人、二战是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人物的动机一直是困惑我们的地方”。拍摄抗日主旋律大片,爱国主义本应是首位,可连历史中主人公的动机都无法理解,又怎能拍出让观众赞不绝口的剧情?


       管虎真的不知道观众想看什么吗?从《八百》来看,他显然是知道的。观众想看侵略者的丑恶嘴脸被撕碎,想看他们狼狈不堪、痛不欲生的样子,可在他的镜头里,大部分让人不忍直视的画面,似乎都是被压迫者的血腥场景。
       姜文与管虎虽有本质区别,态度也一向明确,其作品《你行!你上!》也算主旋律题材,可票房同样不佳。原因很简单:姜文只追求自己想要的效果,影片风格过于抽象、小众,压根不是拍给大众看的。选择在暑期档上映,似乎只是为了贴合 “喜剧” 标签,可实际上,这部影片绝非合家欢类型。不够大众化,完全按个人风格创作,自然会有人难以接受,口碑和票房不佳也在情理之中。


       管虎的争议并非始于《东极岛》,姜文似乎也从未想过迎合大众喜好,两人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渐渐偏离了观众的期待。他们都想借 “喜剧”“主旋律” 这些讨喜题材发力,也启用了不少大咖演员,可光靠宣传和阵容吸引眼球,没有扎实的内容,观众又怎会为一部平庸之作买单?明知道观众不喜欢什么,却依旧我行我素,其实大可不必拍商业片,转而精准面向粉丝群体,也就不会遭遇铺天盖地的差评。可如果既不愿改变,又想赚票房,那挨骂也只能受着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