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8月10日凌晨,传来全红婵、陈芋汐的新消息!

汗水浸透训练服的全红婵,和手握三冠的陈芋汐,如同夜空中闪耀的双星,各自用不同的光芒,照亮着中国跳水队的未来。

凌晨刷到的那张全红婵训练照,着实让人心里一紧。通红的脸颊,湿透的训练服,无声地诉说着她的付出。评论区里瞬间炸开了锅,“全红婵练瘦了”的话题直冲热搜榜首,人们的反应出奇一致:担心、心疼,又满怀期待。

与此陈芋汐在新加坡世锦赛上,已经将“劳模”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一个人参加三项比赛,连夺三冠,尤其在单人项目上,她已经成为了历史上唯一的“四冠王”。双人10米台更是展现了她的统治力,不管是和全红婵搭档,还是和掌敏洁合作,她都能将金牌收入囊中,连着四年,从未失手。

但比成绩更动人的,是她在夺冠那一刻没忍住掉下的眼泪。她坦言,没了全红婵在身边,压力更大,但“我背负的,是我们俩的梦想”。这种坦诚,让人看到了这位年轻运动员的担当和责任感。正是这种压力,转化为了她前进的动力。

回过头来看,全红婵的这场风暴,似乎从她成名那天起就从未停歇。几个月前,她还因为发育、伤病等问题无奈退赛。今年的全国冠军赛、新加坡世锦赛,她都没能参加,只能在广东省队进行康复训练。原以为她会沉寂一段时间,没想到这次却用汗水和沉默,向大家传递了一个信号:她没有放弃。

今年刚满18岁的全红婵,正面临着青春期带来的巨大挑战。曾经,她凭借着轻盈的身姿和标准的动作,将“水花消失术”玩出了自己的风格。可随着身高、体重的变化,伤病和恢复接踵而至,甚至让高敏、周继红这样的名宿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跳水,说到底就是和身体的每一克肉较劲。专家直言,体重要是控制不住,动作立马变形。尤其像全红婵这样易胖体质,家族基因似乎早就把难题摆在了那里。但训练照上的她,腰腹和小腿线条却变得更加紧实,正在慢慢向东京奥运会时的巅峰状态靠拢。

她还是那个吱吱呀呀、拿了成绩只“哼”一声的酷女孩,甚至还在留言区留下了一句“全运会见!”。这种默默坚持的力量,让人相信她迟早会站回去,会赢回来。

广东省队的教练组早就为她量身定制了全新的康复计划。她的日常跳水量从450次减少到300次,核心力量和柔韧性训练成了重点。这是大脑和身体的二次磨合——她的207C动作评分已经能拿到8.5分,甚至核心力量数据比受伤前提升了不少。但教练组也坦言,入水的最后细节,爆发力和协调性,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磨练。

有人说,全红婵的心理压力可能比身体更重。压力不仅仅来自赛场上的对手,更多时候来自自己。全红婵似乎有点“拿自己太当回事”了,无论对体重,还是对每一个小细节,都严苛到了极致。从东京到巴黎这三年,她几乎没让自己放松过。高敏甚至评价,她对自己苛刻得像“机器”,但最大的关卡,或许是要学会和变化和解。

不得不提到的是,全红婵的跳水之路,始于对家庭经济困境的责任感。2007年3月28日,她出生在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迈合村,家境并不富裕,母亲曾因车祸住院。这让她从小就立志通过跳水改变命运。即使成名后,她依然没有忘记初心,将部分奖金用于改善家人的生活。这种家庭责任感,或许也是她刻苦训练的重要动力。

反观陈芋汐,她的成功,除了天赋和努力,更在于她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和对训练细节的把控。她与教练团队共同研究新的训练方法,针对不同动作的特点,采用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难度。她还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跳水技术,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进。

中国跳水队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跳水界的霸主,全红婵和陈芋汐的出现,是中国跳水队强大实力和优秀传统的延续。她们在前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和进步,为中国跳水队续写新的辉煌。

跳水运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金牌,更在于它对社会的影响和对人们的激励。全红婵和陈芋汐的成功,激励着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跳水运动中来,为中国跳水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的拼搏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形象,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跳水这行有时候更像职业“自残”——脚腕、腰、手腕、膝盖,甚至性格都得反复打磨。陈芋汐属于那种极其自律的标杆,很多时候训练完还主动加练。她和教练组重新研制了整个训练周期,把准备周期直接拉长,为2028年奥运会练出新高度。而全红婵这头,也在和天生的易胖体质做持久战,体重微微上升的压力大到她常常夜里都睡不好。

全红婵和陈芋汐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最难的不是赢过对手,而是一直跟自己较劲。就像美国跳水冠军大卫·布迪亚,正值青春期那几年,体重一上来各种动作全乱套。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和教练一块精准调整力量训练、饮食计划,熬到后来照样能重返巅峰、再拿奥运奖牌。中国体操少女管晨辰也是如此,体型一变体操动作受影响,教练和家人一块帮着调整,增加核心、柔韧性双重训练,掉下去的竞技状态也能慢慢“抠”回来。

全红婵能不能重回绝对巅峰,陈芋汐是不是还能一直封神?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但无论如何,她们的努力都值得我们尊重和期待。

聚光灯下,她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她们每一次的跃起,送上最真挚的掌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