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世9个月、47岁的王骁,再一次让母亲王馥荔和世界刮目相看
47岁星二代王骁丧父9个月就捞回一块金鸡奖,76岁王馥荔终于不用再挡子弹
挖过财经或体育的老读者都知道,名人家属离世往往把当事人拖进长期低迷。
王骁倒好,223年1月父亲王群葬礼还在哽咽,224年7月就带着《南京照相馆》冲进院线,顺带把金鸡最佳男配收入囊中——这个节奏,没几个人做得到。
王馥荔当年怀孕被剧组劝打掉孩子,1978年顶着压力生下王骁,现在回头看像是提前替自己攒了养老账户。
王群创作、教学几十年,学生跑遍大半个演艺圈,他们给老爷子发讣告时提了一嘴:“王老师最大的关门作业是让王骁自己去闯。”这话没白说,王骁确实没蹭父母的人脉。
三十岁那年,他从加拿大辞职回国,体重187斤,跑去演不知名网剧的小兵。
七个月掉63斤,饿得眼冒金星才把父母说动:允许进组,但生活费自理。
没人递剧本,他就蹲在横店等群头电话,一天一百块也接。
25年第一次有台词,总共三句,结果直播时说错顺序,导演当众骂了二十分钟,他一声没吭。
围观的人后来回忆:一看就知道能熬出来。
熬到《流金岁月》杨柯出场,网友才注意到还有这种长相不抢镜却带劲的配角。
紧接着《狂飙》的杨健,把贪腐警察的纠结感演成演技教材,弹幕齐刷“这哥们谁”,一查资料发现是老演员王群的儿子。
热搜挂了半天,王骁一句“我爸走早了,没看着”让观剧的人集体沉默。
失去父亲的空洞是真空的疼。
王骁自述每天开工前先看手机,父亲以前的“早啊小子”再也不会跳出来。
能做的只有把南京老家的味道带回片场。
《南京照相馆》里他演一位1937年的小老板,剧本写得惨:日军拍照留档,逼他冲洗,他偷偷留底片。
试戏那天王骁把父亲留的怀表别在腰间,拍完那条他蹲在地上干呕,摄影师以为他中暑,其实是情绪崩了。
上映前点映四场,票根被黄牛炒到原价三倍。
有观众离场时红着眼说,这片子让人记住的不只是屠杀,还有小人物挣扎着留下证据的那份倔。
倔是南京人的脾气,也是王家的家风——王群当导演时就以死磕细节闻名,能把一个镜头磨四十八遍。
王骁把这份基因提纯,带到了角色里。
46岁拿金鸡男配那天,他穿着父亲旧西装,话筒递过来先给了母亲:“她原本可以在家看电视,但为了我,又穿高跟陪我走红毯。”王馥荔抹泪的照片刷屏,人们才意识到这对母子熬过了最难的八个月:从灵堂到凌晨的横店,从纸灰飞到场记打板,一步没落。
接下来他手里还有五部片约,题材从金融诈骗到扫黑,全是男人戏。
行内人预测市场冷淡期要延长,他却把片酬砍掉一半签保底合同:片子必须先过审再谈钱。
身边人问他图啥,他说只想在父亲曾经战斗过的银幕上,把最后一个镜头留给自己。
很多人把王骁当成中年翻盘的符号,实际上这只是普通家庭面对死别的标准动作:疼痛不撤回,就带着疼继续上班。
王骁把它演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