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微仅有1.3万粉丝的《南京照相馆》,值得包揽所有热搜
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没有流量明星的轮番热搜轰炸,一部名为《南京照相馆》的电影静悄悄地点亮了全国各大影院。
截至上映前夜,它的官方微博粉丝仅1.3万,连我的粉丝数都比他多10倍不止。
到我发稿的时候,已经涨到了1.4万。
这样一部“不用心经营自己”的影片却创下了预售与点映票房破亿的惊人成绩。
01
南京市所在的江苏省,《南京照相馆》的点映成绩超过了所有热映大片,成为当日全省的票房冠军。
猫眼及淘票票点映评分高达9.7分。
豆瓣开分8.5分。
全国252.5万观众提前见证了这部影片的震撼力量,大多数还成了志愿宣传员。
理由也很简单:
《南京照相馆》不是吃爱国饭的投机电影,影片本身拍得就很好。
甚至是全球最好的二战电影之一。
要我说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提名也别纠结了,就用申奥的这部去申奥就行。
这是一部应该让全世界看到的反法西斯电影。
之前不看好《南京照相馆》,因为怕题材太沉重了。
我能想到的上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还是2009年的那部《南京!南京!》。
但记忆里只剩下风格化的黑白影像和残忍血腥的镜头。
至于故事主线,主要角色,全都是支离破碎的,几乎忘记了。
还有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以小见大倒是做到了,却又走了另一个极端。
风格化的影像,国际化的视角,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真实感。
我不是拉踩它们——但它们比起《南京照相馆》可差远了。
这是事实。
02
为了在银幕上重现1937年寒冬的南京城,幕后团队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历史复刻工程。
但先他们用了一年多时间准备,提前六七个月就开始搭建场景。
开机后更是争分夺秒,从开拍到拍摄结束才用了50多天。
执行到位,又快又好。
美术团队面对黑白历史照片的局限发了愁。
他们通过大量辅助资料考证来还原色彩细节。
从城墙纹理到牌匾字体,从街道风貌到市井烟火,全都经过了严谨的推敲。
毕竟这样的题材,任何的敷衍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这种像素级还原的执念,在影片发布的历史照片和电影画面对比特辑中有着震撼呈现。
日军罪证照片中的每个细节、粉饰侵略的亲善照构图,都在大银幕上得到一一复原。
申奥导演感慨,照片本来是记载美好瞬间的,是人性的寄托。
但在日本攻陷南京后,照片却变成了宣传的武器,炫耀的工具。
这种从记录美好到沦为凶器的转变,正是《南京照相馆》解剖历史真相的切入口。
03
我们都知道《南京照相馆》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
即1938年,15岁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藏匿日军暴行照片的壮举。
当年他在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发现了底片上触目惊心的暴行画面。
年轻的罗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洗了30余张,并选出16张做成相册。
这本相册几经波折,被罗瑾通讯队的同学吴旋发现,并接力守护。
终于在1946年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时,成为最重要的证据。
影片将这个故事做了艺术改编和升华。
讲述了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一群身份各异的普通人为了求生躲进吉祥照相馆。
他们被迫为日军冲洗记录“战功”的底片,却冲印出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
当显影液中浮现砍头、活埋、奸淫的画面,这群原本只想活命的平民经历了从求生到觉醒的蜕变。
他们没有一个是标准意义上的英雄角色,却决定无论冒怎样的风险,也要让这些照片留存下去。
因为这些照片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他们的生命。
上映前我很担心电影陷入求大求全的叙事逻辑里去。
最近的战争电影,《长津湖》《志愿军》无不如此。
申奥导演则压制住了自己的取景框,以照相馆为舞台,用切面窥探大屠杀全貌。
电影也没有走极端,即不消费苦难,用冲击性画面刺激观众。
也不虚假的给侵略者按上人性光辉。
而是扎扎实实的讲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感人故事。
有的人,恶就是恶,何必用战争或是军国主义作为借口去粉饰他们。
04
申奥的上一部电影,是在暑期档取得了38.49亿票房奇迹的《孤注一掷》。
我对那部电影其实喜欢不起来。
可能为了完成宣传任务,《孤注一掷》没有遵守电影最基本的剧作结构,每个情绪点都很奇怪。
再加上“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的取巧营销,电影取得了不属于他的成就。
我对申奥的观感就是一个善于投机的年轻导演。
后来从一个播客里听到,早在申奥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就是拔尖的学生。
他的学校作业是业内公认的佳作,被认为前途无量。
他还拍过很多广告片,我们都知道拍广告的导演最擅长使用各种拍摄技巧。
但是到了《南京照相馆》,我们看到的是平实质朴的视听语言。
没有一点炫技的内容!
同时他又保持了商业片导演的基本素养,用了很多类型片的叙事方法。
谜底在合适的时间抖出,给观众最震撼的一击。
我想《孤注一掷》可能是他事业上不得不拿的一张通行证。
有了足够的资源,《南京照相馆》终于证明了他的能力。
片中的演员们也贡献了华语战争片中罕见的集体表演高光。
特别是高叶,她无论在《狂飙》还是《第二十条》中,都是功能性的角色。
没什么深度,好像换谁去演都差不多。
但高叶把林毓秀这个人物演得层次分明,情感饱满。
这绝对会是她职业生涯中的代表角色。
05
《南京照相馆》突破了传统抗战片的叙事框架。
作为观众,我们只能看到残酷的切面。
屠杀的全貌要靠观众去脑补。
这种震撼是比直白拍出来更加猛烈和持久的。
这种情感无需煽情,它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
而当今日本右翼仍试图篡改历史,《南京照相馆》的存在就更具意义了。
当电影散场,街灯已经点亮了城市的夜晚。
我看到孩子们在广场玩闹,情侣挽手走过商业街。
电影中一张张黑白照片突然跳到我的眼前,与这景象重叠。
我想这是电影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