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传和冯小刚夜宿8小时,插足陈红婚姻,从央视离职的她,今如何

说起来,娱乐圈里的人和事总带着点魔幻色彩,有人靠着才华稳坐高台,有人却因为几笔争议彻底改写人生轨迹。今天要聊的沈星,大概就属于后一种——你可能还记得她当年在屏幕上的样子,也可能听过那些沸沸扬扬的传闻,但未必细想过,从众人追捧到争议缠身,这中间到底藏着多少转折。

其实早年间,沈星在观众眼里可不是后来那副模样。她出身不算普通,妈妈是高中语文老师,打小就盯着她读书、练文笔。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身上总带着点书卷气,后来她考进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能进央视,多少也沾了这份“腹有诗书”的光。 你知道吗,央视的经济频道当年多火啊,多少学传媒的挤破头想进去实习。沈星一进去就是打杂,给主持人递稿子、盯设备,看着挺不起眼,但她心里跟明镜似的——想往上走,光靠脸不行,得把整个节目流程摸透。那段时间她天天加班,别人下班她还在机房看录像,后来能从实习生熬成主持人,不是没道理的。 不过真正让她被更多人记住的,倒不是央视的节目。2004年珠海选形象代言人,她凭着那股清纯又大气的气质当选了,当时大街小巷的海报上全是她,长发飘飘,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好多人路过都得停下多看两眼,说“这姑娘比明星还亮眼”。也是这一年,她从央视跳去了凤凰卫视,现在回头看,这步棋到底是对是错,真不好说。

那会儿凤凰卫视正缺她这种类型的主持人——既有央视出来的专业功底,又有能撑得起娱乐、体育节目的亲和力。她后来主持《体育界》《娱乐人物周刊》,台风稳得很,不像有些新人那么怯场,加上长得确实出众,不少男观众都把她当成“白月光”,觉得这才是知性美女该有的样子。 更难得的是,她没把自己框在“主持人”这个身份里。妈妈从小培养的文学素养没白费,她还出书呢,《两生花》《美女私房菜》,虽然算不上什么传世佳作,但在主持人里能静下心写东西的,真不多。当时好多人说,沈星这是要走“才女路线”啊,比那些只会炒绯闻的女明星强多了。 可娱乐圈这地方,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你越想往上走,越容易被各种东西绊住脚。2009年那事儿,现在提起来还有人有印象——她被拍到和冯小刚在公寓待了8小时,“过夜门”的说法一下子就传开了。

冯小刚当时是什么地位?国内顶尖导演,身边从不缺想攀关系的人。沈星呢,事业正往上冲,俩人都是有家室的,这事儿一爆出来,网上直接炸了锅。有人骂她“不知分寸”,也有人猜“是不是为了资源才这样”。 有意思的是,面对这波争议,冯小刚从头到尾没说过一句话,该拍电影拍电影,该出席活动出席活动,跟没事儿人一样。反倒是他妻子徐帆,后来在《金星秀》上聊起这事儿,说的话让好多人惊掉了下巴:“小丫头片子,扑吧,你如果让我们家姥爷占便宜,你就占吧。” 这话听着像是不在乎,其实细想挺耐人寻味的——是真的看得开,还是用这种方式维护自己的位置?反正当时观众听完,一半觉得徐帆“大气”,一半觉得“这话说得太无奈了”。

而沈星那边呢,据说当时已经离婚了,可即便如此,和已婚导演闹出这种绯闻,对她的事业打击还是挺大的。节目邀约少了,以前合作的品牌也悄悄撤了资。可她好像没太当回事,后来还有活动跟冯小刚同台,俩人脸上笑嘻嘻的,好像网上的骂声跟他们没关系似的。 有人追问这事儿,她就说“是在聊剧本”。这话一出来,好多人就想起后来王鸥和刘恺威的“夜光剧本”,开玩笑说“难道是从沈星这儿学的招?”其实啊,娱乐圈里这种“聊剧本”的说法,早就成了心照不宣的借口,信不信的,全看观众愿不愿意给面子。 本以为“过夜门”过去,沈星能收敛点,没想到几年后又出了个更大的事儿。2013年夏天,香港九龙塘的一栋豪宅里闹出事了——一个叫李军的男人带着电棍闯进去,还打伤了人,被警方抓的时候,他对着记者喊:“她花了我一千万!”

这个“她”,说的就是沈星。而这个李军,不是别人,正是歌手陈红的丈夫。当时沈星正和一个姓吴的富商在豪宅里,结果被李军撞见,才有了这场闹剧。 这事儿一爆,比上次的“过夜门”还热闹。陈红当年多火啊,《常回家看看》几乎人人会唱,她和李军的婚姻一直被传挺幸福,突然冒出个沈星,还牵扯出“一千万”,大家一下子就炸了。 “小三惯犯”的帽子,这下是摘不掉了。以前觉得她“知性”“清纯”的观众,现在看她就觉得“全是装的”。有次她主持《娱乐大风暴》直播,后台没关严,观众骂她的话直接播出去了,听得人都尴尬。那时候圈内人都躲着她,生怕沾上边被骂“同流合污”。

其实回头想想,沈星当时手里的牌不算差。有央视、凤凰卫视的履历,有颜值有才华,要是好好搞事业,未必不能成为杨澜、周涛那样的标杆人物。可她好像总在走捷径——从嫁给富豪,到和冯小刚传绯闻,再到介入陈红的婚姻,一步比一步让人看不懂。 你可能会说,娱乐圈里靠“走捷径”上位的人不少,为什么沈星就栽得这么惨?我觉得啊,关键在于她踩了大众最在意的“底线”——婚姻。观众对明星的私生活其实挺宽容的,但涉及到插足别人家庭,尤其是像陈红这样口碑不错的艺人,大家的容忍度就特别低。 而且她和那些“绯闻体质”的女明星还不一样,她一直立的是“知性才女”人设。这种人设一旦崩塌,反差感带来的反噬会更厉害。就像一个老师突然被发现品行不端,大家的失望会比对一个本来就调皮的学生大得多。

后来沈星也想过翻盘。2017年《奇葩说》火得一塌糊涂,她动用了所有人脉搞了个类似的脱口秀《如是》,结果呢?没人看。不是节目做得有多差,是观众已经不想给她机会了。最后她没办法,只能慢慢退出了这个圈子。 现在再看她的消息,大多是在香港和朋友聚餐、逛街的照片,穿着简单的衣服,脸上没什么浓妆,看着和普通中年女性没太大区别。有人说“这就是她该有的结局”,也有人觉得“挺唏嘘的,好好的路走成这样”。 其实娱乐圈里,类似的故事不少。有的人红极一时,因为一步错棋彻底消失;有的人跌到底谷,又能慢慢爬回来。沈星属于前者,她的问题从来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太想走“捷径”,却没掂量清楚这些捷径背后的代价。

你想啊,那些靠着依附别人得到的资源、名气,就像沙堆上的城堡,看着光鲜,一阵风就能吹垮。而真正能站稳脚跟的,从来都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杨澜当年从央视离开,没人觉得她“掉价”,因为她去读书、搞事业,每一步都走得明明白白;周涛转型做幕后,照样能做出好节目,靠的也是真本事。 沈星的故事,其实更像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不管在哪个圈子,名气和美貌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真正能兜底的,是清醒的认知和守住底线的定力。 说起来,现在偶尔还有人提起沈星,有人好奇她后悔吗,有人觉得“路是自己选的,没什么好说的”。其实后悔不后悔,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对我们来说,看别人的故事,能想明白自己的路,大概就够了。毕竟,人生从来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