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专访迪丽热巴:当玫瑰化为利剑,她劈开了多少偏见?
一把剪刀“咔嚓”落下,十年长发应声而断
镜子前的女孩素面朝天,皮肤被刻意晒成小麦色
这一刻,顶流明星迪丽热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打拐民警邓妍
“正义和团圆永远值得等待。”迪丽热巴在央视专访中这样描述《利剑·玫瑰》的精神内核
这位昔日的“美艳担当”如今在央视镜头前侃侃而谈打拐民警的真实状态
随着《利剑·玫瑰》在央视八套收视率连续八天破2%,迪丽热巴的转型之路成为今夏最热话题
当流量明星选择褪去光环,素颜出演高强度正剧,她收获的不仅是豆瓣8.5的开分,更是新华社“用文艺光照社会暗角”的高度评价
01 破茧成蝶,顶流演员的硬核蜕变走进《利剑·玫瑰》片场的第一天,迪丽热巴就做出了三个惊人决定:剪掉十年长发,全程素颜出镜,主动要求晒黑皮肤
这一系列操作让造型师都捏了把汗——毕竟在娱乐圈,颜值常被视为明星的生命线
“警察不是时尚偶像,他们需要融入人群。”迪丽热巴在央视专访中这样解释自己的决定
为了贴近角色,她接受了三个月魔鬼特训:擒拿格斗、枪械使用、高速追车,每一个动作都反复锤炼
导演李晋瑞在央视采访中透露:“有场被折磨的戏,她主动要求对手演员‘来真的’,镜头里颤抖的嘴唇和泛红的鼻头,都是真实的生理反应。”
这种“自虐式”的敬业精神,最终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了一位连指甲缝都带着泥土的女警。
当剧中邓妍警官顶着油头、哑着嗓子说出那句即兴创作的台词“为什么不能是你?”时,审讯室的压迫感几乎穿透屏幕。
花瓶的标签,在这一刻被彻底击碎
02 玫瑰锋芒,一场关于女性力量的温柔革命“玫瑰虽美,却自带尖刺,不能强行摘下——她的刺代表了女性身上的力量。”迪丽热巴在专访中这样阐述“利剑玫瑰”的深意
这一精妙比喻,成为全剧的精神注脚。
细心的观众发现剧中那些动人的女性互助时刻:邓妍脱下外套披在被拐女孩肩上,紧紧握住受害者颤抖的手
这些剧本外的即兴设计,源自迪丽热巴的创作理念:“当一名女性遇到困境时,总会有另一名女性站出来握住她的手”。
《利剑·玫瑰》打破了传统刑侦剧中“男性拯救”的叙事套路
被拐少女萍娇脱险后主动协助破案:“我要说!不能让坏人再去害别人!”
IT女技术员杨佳佳主导关键案件侦破
这些女性角色共同编织了一张柔韧而强大的互助网络
最令人动容的是剧中一句点睛台词:“贞洁不在裙底之下,而在灵魂之中。”
当被拐女性郑薇薇说出这句话时,荧幕前无数观众泪目——这既是对受害者的救赎,也是对社会偏见的宣战
03 文艺照进现实,一部剧的社会能量场在《利剑·玫瑰》每集结尾,失踪儿童的真实信息卡静静浮现
这一创意来自迪丽热巴的提议,播出后效果惊人:单日寻亲线索突破2万条,已有3个家庭因此团圆
央视《今日说法》特别制作专题节目,解析剧中“村民阻挠解救被拐婴儿”等情节涉及的法律问题
中国警察网肯定该剧“推动全民防拐意识”的价值
当文艺作品能照亮现实黑暗角落,其意义早已超越娱乐范畴
新华社评价该剧是“用文艺光照社会暗角”
在贵州某县城打拐办,崭新的《利剑·玫瑰》海报被贴在宣传栏最显眼位置
“艺术与现实在此刻交汇,共同织就守护之网”
04 突破瓶颈,流量演员的破壁之路鲜为人知的是,接拍这部剧前迪丽热巴正经历着严重的表演瓶颈
“流量演员就像站在玻璃栈道上,看似风光却步步惊心。”她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困境
为了突破瓶颈,她提前三个月研读法律案例、体验民警生活,甚至因过度焦虑导致身体亮红灯
在剧本围读阶段,她用蛇皮袋装着批注得密密麻麻的剧本到片场,主动参与角色设计
“从被动演绎到主动创造”成为她突破的关键
剧中鱼缸水质变化的隐喻——张阿姨确诊阿尔茨海默症后,鱼缸逐渐浑浊——正是她与团队共同设计的细节
这些创作让邓妍这个角色有了超越剧本的生命力
导演李晋瑞评价她“以顶流之姿闯题材无人区”
当豆瓣开分8.5的成绩摆在面前,那些“顶流难扛正剧”的质疑不攻自破
这场转型之战,迪丽热巴赢得漂亮。
“利剑守护正义,玫瑰治愈伤痕”,迪丽热巴在收官长文中这样写道
当镜头扫过她干裂的嘴唇和布满血丝的眼睛,观众看到的已不仅是演员的付出,更是女警邓妍的灵魂附体
玫瑰不必褪色,利剑无需入鞘——这或许就是当代女性力量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