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三意社 《大升官》删戏,删除部分有多重要?要放在整剧中看

       最近,具有百年历史的三意社在静宁县演《大升官》时,把"封官″的一小段删了,引来非议、谩骂攻击。三意社的社长侯红琴及时出来回应:没有删戏,三意社一直这么唱。可对侯红琴的回应许多人不买账。


       今年春季,在天水举办的西北五省秦腔大汇演中,陕西戏曲研究院在演《辕门斩子》时,在后半部分把杨宗保删了,也引非议、谩骂攻击。但陕西戏曲研究院始终没有回应。为什么?后边回答这个问题。
       戏曲《大升官》(少有叫《大封官》的)是根据剧中主要内容命名的,根据剧本表现出的精神又可叫做《忠保国》。


       在谈论三意社演唱《大升官》删戏前,先弄清删的是哪部分?其实删除的就是对所有重要人员的封官,是一个很短的镜头,并不是对杨波的大封官或大升官。论清楚这个,再来看删除的有多重要——这要放到整个剧本中看:删除的有没有影响到剧情交代,故事完整。


       《大升官》主要讲述明穆宗去世,太子还在襁褓中,李彦妃垂帘听政,受其父李良诱骗,将朝政交于其父掌管,答应太子长大后还政。但定国公徐彦昭和兵部侍郎杨波不同意,联名抵制,失败后徐彦昭将其女儿混进昭阳院侍奉艳妃,通风报信,及时采取对策。李良掌管朝政后,果然野心显露,把李艳妃及太子困在昭阳院,图谋篡位。李彦妃下密召,徐小姐绑在箭上传进杨府,杨波义子赵飞捡回并搬兵。徐杨二人再进宫见李彦妃,彦妃跪求,封杨波太子太保。杨波即时发兵,李良被捉问罪,廓清朝班,国事始宁。
       从整个剧情演绎、故事完整性来看,对所有人员的封官并不重要。
       不同于三意社在《大升官》中删除对所有人的封官,今年春季在天水秦腔大汇演中,陕西戏曲研究院删除《辕门斩子》中后半场的杨宗保,明显影响到剧情的交代、故事的完整,就像网友嘲笑的,没有杨宗保,木瓜只能哭空气了。这也是为什么三意社敢及时回应删戏,而陕西戏曲研究院始终不敢回应删戏的原因。


       这件事之所以引非议、谩骂攻击,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别有用心,找茬挑事,故意制造矛盾。特别是安万火后就有人这么做。可悲的是有一些行内的人也参与其中,以自己所谓的"专业″挑事。另一方面,增减戏中某些情节是其它剧团常有的事,我们为什么对陕西戏这么敏感呢?
       二、为了流量,跟上炒作,人云亦云。这是新媒体时代一个极不好的现象。
       三、不懂剧情或误读了剧中主要内容,把对所有人的封官当成大升官(或大封官)。实则,大升官还是大封官主要说的是杨侍郎被封为太子太保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