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731》导演的一句话,二刷《南京照相馆》,照片背后藏真相
因为《731》导演的一句话,二刷《南京照相馆》,照片背后藏真相
二刷《南京照相馆》,还是震撼。片尾,南京城的今昔照片对比一幕幕闪过,没有人离场,隐约的抽泣让大家回过神来,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观众如此沉浸其中。
感谢申奥,从吉祥照相馆这样的小切口切入宏大的历史事件,用小人物的生死悲欢打动人心。二刷的念头,源于《731》导演赵林山的一席话。他去日本采访时,战犯石井四郎的亲人曾问:“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 这话像块巨石堵在心里,让人喘不过气。
如今日本文化在国内盛行,很多孩子和年轻人对那段历史只有模糊认知。有家长担心孩子承受不了暴力场景,可每场都有不少小学生在看。导演很克制,过于残暴的画面多通过照片展示,对女性施暴也用了隐喻镜头。
《南京照相馆》带我们回到 1937 年的南京。邮差苏柳昌在战火中帮老人找女儿的信,阴差阳错被日军留下冲洗照片;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躲在地下室,被迫帮日军冲底片时,意外发现了屠城的罪证。汉奸、演员、大兵,这些只想活下去的人,最终决定让真相公之于众。影片里,倒下的国人、疯了的女子、被鲜血染红的河流,看得人眼泪直流。
这些照片并非虚构,源自真实的 “京字第一号” 照片集。1938 年,南京华东照相馆 15 岁的学徒罗瑾,偷偷加印了日军送来冲洗的暴行照片。他选了 16 张装订成相册,封面画着被利刃刺穿的心脏,旁边写着颤抖的 “耻” 字,提醒自己不忘国恨。这本相册被他和同学吴旋冒死保存,后来成了审判战犯的铁证。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就像需要《辛德勒名单》。不是要宣扬仇恨,而是不能让悲剧重演。《南京照相馆》用小人物的故事,让历史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这样的电影,本该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