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总局调研广东,电视剧《风与潮》有何亮点,拍摄进展如何

抗战剧,到底要怎么拍才能既不失真,又能让观众买账?这年头,翻拍经典,改编历史,一不小心就得被口水淹没,但要是完全照搬史实,又怕剧情太“素”,观众老爷们不爱看。这中间的平衡,可真是一门玄学。

《风与潮》这部剧,打着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旗号,国家广电总局都亲自下场调研了,可见重视程度非同一般。故事背景放在澳门“风潮”时期,讲的是一群仁人志士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战救亡的故事。这题材,听着挺正能量,但能不能拍出新意,拍出深度,还真得捏一把汗。

说题材。《风与潮》选择了一个比较冷门的视角——澳门抗战。提起抗战,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是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术,很少有人关注到澳门这块“孤岛”上的抗战故事。这算是一个差异化竞争的策略,避开了同质化严重的正面战场题材,希望能给观众带来一些新鲜感。

但问题也来了,澳门抗战的故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如果没有扎实的史料研究,没有生动的人物刻画,很容易把这段历史拍成一部悬浮的、不接地气的“神剧”。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尊重历史,是创作的底线。

说剧情。文章提到,这部剧采用多线并行结构,从政治博弈、金融斗争、经济较量、物资抢夺、秘密谍战等多个层面,呈现澳门抗战的风云。这听起来信息量很大,很有看点。多线叙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增强剧情的复杂性和张力,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多线叙事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剧情变得支离破碎,主线不明,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且,这么多条线,每条线都需要有足够的内容支撑,否则就会显得头重脚轻,虎头蛇尾。

说说人物。任嘉伦、谭凯、马启越等演员的加盟,无疑为这部剧增加了一些关注度。尤其是任嘉伦,作为流量担当,他的粉丝号召力不容小觑。流量明星能否演好历史人物,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演员的演技,是决定角色成败的关键。如果演员只是靠颜值撑场,没有深入理解角色,没有用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么再好的剧本,也会被演成一部“烂片”。更何况,这部剧的角色都是历史人物,对演员的演技要求更高。既要演出历史人物的神韵,又要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细节也很重要。文章提到,剧组要“力求再现40年代澳门社会原貌及岭南地区生活真实风貌,高品质绘刻历史质感。”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部好的历史剧,不仅要有宏大的叙事,还要有精致的细节。服装、道具、场景,都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如果细节不够考究,穿帮镜头频出,很容易让观众出戏,影响观感。比如,演员的发型、妆容,要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建筑风格、街景布置,要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甚至连人物的语言习惯、行为举止,都要经过仔细考证。

现在有些抗战剧,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过度使用特效,把战争场面拍得像科幻片一样,完全脱离了历史的真实。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还有一些抗战剧,为了吸引眼球,过度渲染血腥暴力场面,把战争拍成了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这种做法,不仅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也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一部优秀的抗战剧,应该既能展现战争的残酷,又能传递和平的希望。它应该能够让观众在了解历史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说白了,拍抗战剧,就是戴着镣铐跳舞。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符合市场;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避免说教;既要展现战争的残酷,又要传递和平的希望。这其中的尺度,需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风与潮》能否成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愿这部剧能够不负众望,给观众带来一部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抗战佳作。最终呈现效果,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