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翼皇太后吴氏:大明第一位皇妃出身的皇太后,为何会晚景凄凉?
前言
公元1435年正月初二,明宣宗朱瞻基的身体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他派人召见母亲张太后,宣称自己有一项重要的秘密必须亲自告诉她。张太后对此感到困惑,毕竟皇后和太子都已在场,难道还有比立下遗诏更为紧迫的事情吗?
张太后走到病榻前,看到奄奄一息的儿子,心中不禁生出无尽的悲伤——她白发人送黑发人,痛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朱瞻基却竭力挣扎着说出了一番令她震惊的话:“母亲,您还有一个孙子,他今年七岁,生活在宫外的陈符家,您一定要见见他。”张太后愕然听到这些话,但她还是命人将陈符家母子带进了宫中,恍若未曾发生任何事。朱瞻基在临终前抱着孙儿痛哭,发誓托付母亲这段亲情的重托。
那位七岁的小皇子,就是后来的景泰帝朱祁钰,而他的母亲,正是本文的主角——吴太后。流传中说,她原本是汉王府的一名宫人,被宣宗朱瞻基一见钟情,随即怀孕生下了这个皇子。为了避免母后责怪,朱瞻基将母子二人秘密养在宫外,直到临终才给她们一个正式的身份。
这些传闻究竟有多少真实成分呢?吴太后的真实背景究竟如何?在景泰帝去世后,她的命运又将如何发展?
吴太后的出身与入宫经过
吴太后,原名吴氏,生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五月十六日,籍贯直隶丹徒。关于她在宣宗朱瞻基后宫的经历,《明史》和《明实录》对其记载并不多,内容简略。根据《明史》记载:“吴太后,景帝母也,丹徒人。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宣德三年封贤妃。”然而,这一记载明显存在错误。
朱瞻基做太子是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而吴氏如果真是在此时被选入太子宫中,那她已经28岁,按理说不可能是未婚女子。通过吴氏的墓志铭可知,她入宫的时间是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当时她年仅16岁。因此,《明史》中的记载应是笔误,应该改为“宣宗为太孙时选入宫”,才更为准确。
另外,关于吴氏是否为汉王府的宫人的传闻,出自《罪惟录》的记载:“贤妃吴太后,代宗生母也,都督彦名女。初为汉王宫人。”如果她真是汉王府的宫人,那么她与宣宗的相遇时间应该是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这段时间,而她此时已经30岁。流言称宣宗对年轻的女子情有独钟,而从一些历史记载看,宣宗确实对年幼的女子颇有偏爱。
因此,吴氏原为汉王府宫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再者,吴氏入宫的背景更符合她为一名宫女的身份,且她在宫中多年未受宠,直到她年近四十时,才得到了朱瞻基的宠幸。吴氏年长时是否能够怀孕,也是当时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从贤妃到皇太后:命运的波动
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驾崩,遗诏指定朱祁镇继位。朱祁钰此时被封为郕王,而吴贤妃并未与其他妃嫔一同被殉葬,显然她在宫中的地位尚未稳固。随着景泰帝即位,吴贤妃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
景泰帝即位后,为了争取自己母亲的名分,他开始推动吴贤妃晋升为皇太后。历史上有记载,景泰帝对母亲吴太后的尊崇程度可见一斑:“朕嗣承大统,义当尊亲。”因此,吴贤妃在短短时间内被册封为皇太后,而她的原配汪氏则被册为皇后。此时,吴太后也成了大明宫廷中的最高权力象征。
然而,吴太后的尊荣并未持续太久。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景泰帝被废除,复位的英宗朱祁镇重新掌权,并且对景泰帝时期的所有改革进行全面推翻。吴太后也因复辟风潮,失去了原本的权力地位,不再是皇太后,而是被重新降职为贤妃。
吴太后的晚年与去世
吴太后的晚年充满了孤独与无奈。她从辉煌的皇太后身份一度沦为贤妃,直到去世。她的兄长吴忠和弟弟吴安也因此失去了高位,甚至要为吴太后的倒台而承担一定责任。
吴太后于1461年去世,享年65岁。尽管她生前功勋卓著,最终却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誉。她的墓志铭中写道:“安享富贵,寿考令终。生荣死哀,无遗憾焉”,但她一生的悲剧故事难以平息。
结语
吴太后的一生,犹如一场波澜壮阔的悲剧。从16岁进入宫中到年近四十才得到宠爱,她在后宫的地位始终未曾显赫,直到年迈之时,才突然迎来了权力的巅峰。然而,这样的荣耀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儿子朱祁钰的倒台,她迅速失去了一切,最后孤独终老。即使在她去世后,英宗复位时,她的皇太后身份也被遗忘,直到大乱时期才重新被追尊。她的一生,充满了波动与无奈,仿佛一颗被历史遗忘的流星,终究消逝于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