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华隔空喊话李伯祥,收徒争议再起,师徒恩怨何时了?

在相声界,最近发生了一件引人瞩目的事情,88 岁的李伯祥先生竟然收徒了!这事儿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您瞧,这四位新徒弟的身份可都不简单,有公司老板、律师还有画家,没有一个是相声从业者。这就引发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相声界收徒,是不是一定得是相声从业者才行呢?在我看来,这事儿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就拿李伯祥先生的事儿来说,这事儿一出来,侯耀华老师就不乐意了。侯耀华老师在直播里直接就“点名”李伯祥先生的收徒仪式,言辞激烈地指责相声界拜师风气太不像话了。您想啊,在那么多人眼里,大师级别的侯耀华老师说话那肯定是有分量的。可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网友们发现,侯耀华老师自己也收了不少非说相声的徒弟,这下网友就不买账了,对他的批评声是一浪高过一浪。

其实,深入探究整个相声界拜师的现状,就会发现拜师形式化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为啥这么说呢?曾经有一位资深的相声研究者做过一个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当下的相声界,有超过 60%的收徒行为,其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混名头或者拓展人脉。以前拜师学艺,那是真真正正为了传承一门技艺,师父得把徒弟的手艺教好,徒弟得把师父的教诲记牢。可现在呢,不少师父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觉得多收几个徒弟挺风光;徒弟呢,也只是想着借师父的名气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样一来,“师徒关系”的含金量可就大打折扣了。

咱们再看看李伯祥先生收徒的初衷。老爷子说了,他就是想在传统文化里加入新的活力,让相声文化在更多的行业里生根发芽。他希望那些公司老板能在商业活动里加点相声元素,让传统文化在商界也能引人瞩目;律师能在自己的行业里保障行业的规范,也能传播相声文化;画家呢,能把相声的魅力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听起来多好啊,让相声文化在各个行业里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同样,侯耀华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收徒看重的是人品和品德修养。他希望他的徒弟在各自的领域能把相声界的活力带动起来,比如利用营销专长帮着推广,用新媒体运营扩大相声的传播渠道。其实两位先生的想法都有道理,只是实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咱们再回顾一下马三立先生收徒的经典案例,在那庄重的拜师仪式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徒弟拜入师门的简单仪式,更像是师徒之间情感的深度捆绑,是对于相声技艺代代传承的郑重承诺。可现在的很多拜师仪式呢,就感觉少了那么点儿味道,形式上的东西多了,内在的东西少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的拜师形式化问题是多么严重。

那为什么会出现“养老徒弟”这种现象呢?这里面既有社会的功利心态在作祟,也是相声行业现状导致的一种结果。现在的社会竞争多激烈啊,年轻人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有些年轻人虽然特别热爱相声表演,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声表演这个行业里去。所以,哪怕不能全职做相声,只要能跟相声沾边儿,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郭德纲和侯耀华老师、李伯祥先生之间,之前就有一些观点上的分歧。这次的李伯祥先生收徒事件,直接让侯耀华老师公开发表了看法,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不过话说回来,在相声这个大家庭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我个人觉得,传统的拜师仪式那可是有着很大的重要性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轻易就给丢了。但是呢,我们也得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改变。对于“养老徒弟”这种现象,咱得抱着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只要是为了推广相声文化,多一些渠道也没啥不好。不过老艺术家们在收徒的时候,可得多考虑考虑,慎重一些。

侯耀华老师和李伯祥先生之间的这点小摩擦,其实反映出了整个相声行业观点的多样性。这是个很好的现象,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然后通过理性的讨论,找到最适合相声发展的方式,这样才能让观众满意,让相声在新时代里继续大放异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