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都没演明白还当评委,自己都没拿过奖,坐在评审团位置不心虚吗
为什么有些演员就算演技平平,甚至从未拿过奖,依然能够坐上电影节评委的位置?
最近在第十五届北影节的评委名单公布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老戏骨不捧,捧那些平平无奇的新人演员?还意外地成了评委席上的常客。
自己都没拿过奖,坐在评审团位置不心虚吗?
电影节评委的身份:荣誉还是“流量”符号?
说到电影节评委,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曾经获得过影帝影后的演员,或者是那些屡获大奖的导演和编剧。
毕竟,他们的资历和作品是有目共睹的。
而电影节的评选,向来是对电影艺术的一次集体审视和高度评定。
但随着娱乐圈逐渐被资本化、市场化,流量和热度似乎成了评选标准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中国,电影节越来越看重能吸引观众的“流量效应”。
第十五届北影节的评委名单一公布,倪妮、金晨等人作为评委的身份就引发了热议。
要知道,倪妮虽然因出演《金陵十三钗》成名,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但她的演技却始终被质疑。
至有不少人认为她的代表作远不如当年的“谋女郎”称号那么闪光。
十多年过去了,倪妮不仅没有拿到过任何重大奖项,甚至连在业内口碑也未曾大幅提升。
可如今,她却轻松地跻身电影节评委席,成为了众人讨论的焦点。
金晨也是一个“话题人物”,虽然她有过舞蹈方面的光彩表现,然而作为演员,她的演技一直饱受争议。
在《南来北往》这部作品中,她的表现甚至被批评为“木讷”,毫无突破。
倪妮的社交平台粉丝数量可观,金晨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也很亮眼,难道这些“数字”和“话题性”就能直接等同于电影艺术的评判标准吗?
电影节:评选标准的崩塌与“资本化”
电影节评委的选拔,应该更多关注的是电影艺术的价值,评委们的专业性,和他们对电影文化的理解与贡献。
本应是专业评审员从艺术角度出发,综合考量演员的演技、导演的创作和作品的艺术价值,最终作出公正评判。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和流量明星被纳入评审团中。
这些演员虽然在某些领域拥有广泛的粉丝基础和话题性,但是否具备足够的艺术造诣和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大家心里其实是明白的。
倪妮和金晨,甚至有网友将她们视作“流量评委”。
她们的每一次出场,都会引发大量的讨论,社交平台的热度瞬间飙升。难道这种对“话题”的追求,真的是电影节的核心目标吗?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进入评委席。
许多网友表示,这种选拔方式其实充斥着对“资本嫡长子”现象的依赖。
比如,陈思诚在《唐探》系列中的成功,直接促成了他作为“项目投创”评委的身份。
虽然这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但若从艺术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是否合适,未免值得商榷。
甚至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电影节通过“青年评委”来吸引年轻观众,可能会导致电影节的专业性和娱乐性严重失衡。
毕竟,评委不仅仅是一个展示个人形象的舞台,它应该是专业知识与艺术深度的结合体。
“评委资格”到底由谁来决定?
每一次电影节的评审席,都被视为一种权威和象征。
在过去成为电影节的评委,代表着你在电影行业的深厚积累和对电影艺术的高度认可。
随着“流量至上”的现象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演员不仅没有实质性的艺术贡献,却能凭借高话题性和高曝光率,一举成为电影节的评委。
是否可以说,评委资格的标准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偏移?
电影节作为电影行业的风向标,是否应该遵循商业化路线,还是应该坚守专业性和艺术性?
如果越来越多的“流量明星”成为评委,那么电影节的公信力将如何保证?这种资本化倾向是否会最终影响电影艺术的纯粹性?
电影节的未来:是艺术的殿堂还是资本的舞台?
每年一度的电影节,都是电影人期待的重要时刻。
它代表着一部部优秀作品的高光时刻,也代表着电影行业对创作的尊重。
当电影节评委的选拔标准不再关注演技和艺术性,而是注重话题性和流量时,它是否还值得被尊重?
文/编辑:小阳咩咩咩
信息来源:官宣!北京国际电影节4月18日至26日举办,全城电影嘉年华即将开启 北晚在线 2025-03-28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