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一句他顶十句?习惯性反驳背后心理缺失,早明白早好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你说"今天天气真好",他立刻说"紫外线太强对皮肤不好"。你分享一个观点,他第一反应就是"不是这样的..."

你问他“今天回家吃饭吗?”他的回答是“你说呢”。你问他“吃什么?”他回答“还能吃啥?”

永远无法沟通,永远无法好好说话,永远都是问句。这种人不是"爱讲道理",而是陷入了"习惯性反驳"的心理模式。

今天就来讲讲,这种人想干什么?该如何应对。

1、习惯性反驳的4种心理真相

①自卑者的"心理防御工事"

心理学研究发现,越是自卑的人,越容易通过否定他人来获得短暂的心理优势。

小王在同事讨论方案时总是打断别人:"这个思路根本行不通"。

后来心理辅导发现,他童年时父亲总是贬低他,导致他养成"先否定别人来保护自己"的习惯。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中说:"自卑情结不是'因为A所以做不到B',而是'因为不想做B,所以拿A当借口'。"

②缺乏安全感的"思维闭环"

习惯性反驳的人往往活在自己的认知闭环里,只接受符合自己世界观的信息,把不同意见视为对自我的攻击。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人感到被否定时,大脑的疼痛中枢会被激活。

也就是说,对他们而言,接受不同观点真的像"挨打"一样痛苦。

③未被满足的"存在感饥渴"

有些人的反驳纯粹是为了刷存在感,通过制造对立引发关注,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获得优越感。

就像《小王子》中的国王:那个只能命令太阳下山的君主,暴露的正是对控制的病态渴望。

④情感创伤导致的"对抗模式"

如果在成长环境中,只有争吵才能被听见,妥协意味着认输,那么他就会把所有交流都变成辩论赛。

2、如何识别"病态反驳者"?

健康讨论 VS 病态反驳的3个区别:

如果你在和一个人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对方90%的对话都以"不""但是""你错了"开头,基本可以判定为心理防御过度的表现。

3、应对习惯性反驳者的3个智慧

①降维打击法

当对方开始抬杠时,你可以微笑点头:"嗯,有道理",然后不搭理他,无视他,继续做自己的事。

反驳者最怕的不是反对,而是被无视。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几次之后就会寻找新目标。

②认知重构法

对于不熟悉不亲密的习惯性反驳者,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搭理。对于另一半或父母,可以换种想法。

把对方的反驳看作,他在说:"快看看我",而不是:"我要打败你"。

妻子发现丈夫总是反驳自己,后来改用"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回应,丈夫反而逐渐变得愿意倾听。

③设置边界法

明确告知对方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讨论,但如果你只是想否定我,那这个话题到此为止。"

4、如果发现自己爱反驳怎么办?

尝试做这些改变:

①把"但是"换成"而且"

错误表达:"你说得对,但是..."

正确表达:"你说得对,而且我还有另一个角度..."

②练习"延迟反驳"

听到不同观点后,告诉自己冷静,深呼吸3秒。然后问自己:"非说不可吗?"

如果还是要说,用"我理解你的意思,我的看法是..."开头。

③建立"容错安全感"

你可以记录自己的每天,今天我接受了他人的哪些不同意见?因此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吗?

你会惊讶地发现,允许别人正确,世界并不会崩塌,从而更愿意接受别人的一件。

习惯性反驳就像心理上的口吃,不是不会说话,而是不敢让对话自然流动。

所以,好好说话吧,不要让爱溜走。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