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里比儿女不婚不育更悲哀的,是父母出现这三种情况

《礼记》有言:"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千年箴言至今仍震耳发聩。

当世人忧心儿女不婚不育时,殊不知有些家庭正经历着比断代更深重的悲哀——父母在光阴流转中,悄然活成了困住整个家族的茧。

父母总把"为你好"挂在嘴边

比如“我们省吃俭用供你读书,还不是为你好!”;“听我的准没错,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等等。

《朱子家训》里那句:"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可多少父母正以爱的丝线,将儿女缝补成永远长不大的小布偶。

比空巢更荒芜的,是父母活成子女的囚笼

他们以爱之名修剪儿女的翅膀,以情为索丈量孩子的人生,以孝为枷锁住后辈的远方。

就像古井困住汲水的月光,看似温柔包裹,实则将星辰困作井底银霜。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可有些父母偏要把苔藓移栽到牡丹园。

比独居更孤寂的,是夫妻活成彼此的陌路。

曾见过一对退休教师,餐桌上永远摆着两副碗筷三碟小菜——他们二十年没同桌吃过饭。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当父母把婚姻过成褪色的旗袍,那些藏在褶皱里的怨怼,终将化作噬咬整个家族的跳蚤。

最令人扼腕的,是父母活成停止生长的枯木。

邻居王叔总念叨"这辈子就这样了",却不知他僵化的思维正把客厅变成冰窖。

这让我想起六祖慧能的棒喝:"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不肯自度的父母,终将成为渡不了子女的沉舟。

站在寺院檐角看香客往来,忽觉家庭何尝不是修行的道场?

《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父母若能如古琴养护丝弦,日日拂拭心尘,家庭自会流淌高山流水之音。

最怕活成封琴的椟匣,任岁月在漆面裂开蛛网般的纹路。

黄昏的银杏叶在风中写满偈语:父母修得七分通透,儿女便有三寸天地;夫妻存着五分敬重,家门自有万丈光明。

当我们在佛前祈求儿女姻缘时,或许更该为父母点燃三炷心香——一柱照见执念,一柱化开冰霜,一柱照亮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