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秀才落榜后,未来老丈人调包丫鬟嫁与他,秀才得知后是如何做的
清朝一个秀才落榜后,财主女儿没娶成,却被调包成丫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秀才名叫陶澍,后来成为了两江总督,在他还是秀才时被财主黄崇榜看上,定下亲事要将女儿嫁给他,黄崇榜看上陶澍也是为着他秀才的身份,在清朝一样重农抑商,不变的是朝廷还是很重视知识和人才,财主家没出过几个文化人,他想靠着结亲的方式令自己的家世履历更加光彩。
陶澍的父亲陶必铨也是一位举人,后来因为举第不成当了教书先生,后来陶澍迎来了第一次没考上举人的失败,这让黄崇榜顿生悔恨之心,他认为陶澍并非天资聪颖之人,担心陶澍还不如他的父亲,以后只能是一个秀才。
至于黄崇榜,他家世殷实,女儿出落成大姑娘时,也有不少人前来求亲,其中就有一位和黄崇榜一样的财主,他家里的儿子是一根独苗,而且这位财主家里也很富裕,女儿嫁过去肯定人人伺候,不愁吃喝。再对比陶澍家,那可真是货比货得扔,陶澍家境一般,父亲是个教书匠,勉强养家糊口,口袋里也没几个子儿,要说优点可能只剩家世清白。
女儿可是黄崇榜的掌上明珠,当初他是看在陶澍能够出人头地的份上,谁成想陶澍这第一次考举人便出师不利了,日后的情况还指不定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不愿意女儿将来嫁过去后受苦。
但财主作为商人最讲究的就是诚信,此时悔婚的话,不仅亲家那边会埋怨自己,结亲变结仇,干出这种缺德的事,自己的生意也会受影响,毕竟古言到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可把财主给急坏了,左右为难,一方面舍不得女儿,另一方面又怕破坏礼节。
财主不看好未中举人的准女婿,想悔婚不嫁女儿又担心遭人指责,最后是怎么想出的调包之计呢?
正当财主黄崇榜正与女儿商量对策,十分焦灼之际,女儿身边的丫鬟说话了,他告诉黄崇榜,自己蒙受黄家恩惠这么多年,不愁衣食,小姐更是十分优待自己。为报黄家恩情,自己愿代替小姐嫁给秀才陶澍,这样老爷既没有毁约,小姐也不会嫁过去受苦。
黄崇榜一听心里十分欢喜,认为这个方法可行。可是这结婚又不是儿戏,怎么可能说代替就代替呢?黄崇榜略微一思索后,计上心头,他对这个丫鬟说,她自小服侍小姐兢兢业业,没有犯过任何错,此番更是想出了这个妙计,于公于私她都对黄家有恩,自己想认她为义女,不知她是否同意。
丫鬟一听既高兴又感动,说自己为黄家想主意,是作为下人的本分,不值得有恩人一说,如果老爷不嫌弃,以后自己定会把老爷当做亲生父母,力尽孝道,说着便跪下磕头。于是黄崇榜便给丫鬟重新取了名字,叫做黄德芬。
其实丫鬟想出这个主意也是有自己的私心在,作为一个奴婢,她最好的出路也不过是嫁给府管事的。但不管怎样,她都还是伺候下人的身份。而现在她主动提出替小姐出嫁。不仅解了黄家之愁,有了一份恩情,自己的身份也有了提高。
作为黄家名义上的女儿,自己便脱离了奴籍,黄崇榜肯定也是按照小姐的规格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些对未来的自己肯定百利而无一害。并且嫁给一个有知识的秀才,是以前都不敢想的事,这样想来,两边都很欢喜,除了陶澍这个冤大头还不知道自己的妻子早就被调包了。
丫鬟顶替小姐嫁秀才,秀才高中进士后丫鬟身份却意外暴露,秀才得知后究竟作何反应呢?
黄秀芬被财主以女儿的名义嫁给秀才以后,她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再加上手脚勤快,家里家外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之后陶澍终于在一次考试中考中了举人紧接着他便参加了会试,可惜这一次他落榜了。
消息传来后,黄崇榜很庆幸自己的当时的选择,而陶澍父亲和黄秀芬都表示支持他的再考,有了家人的鼓励,陶澍便开始用心准备之后的考试。来年,因为嘉庆皇帝开设恩科,陶澍终于考中了进士,而黄崇榜此时已经有些悔不当初了。
之后陶澍被安排到翰林院中工作,虽然官小但在这里陶澍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六品官员,他的母亲和妻子还能借此追加诰命,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好事。不过黄秀芬此时却忐忑不安,因为追加诰命必须如实禀告朝廷自己的身份,而她原本却只是个丫鬟,因此她又喜又怕。
深思熟虑之后,她还是向自己的丈夫坦白了,她明白自己之前的好日子都是算计丈夫换来的,为此她跟陶澍说,怎样惩罚她都可以,自己身份低微,如果陶澍想再娶,自己也愿意为妾。
没想到陶澍闻言,只是谈谈一笑道,你既然嫁给了我,那便就是我的妻子,我并不看重你的出生,况且你把家里治理得井井有条,是有功之人,这诰命是你应得的。黄德芬听到后便放下心来,至于偷梁换柱的黄德榜,陶澍也并没有追究他的过错。明是非,讲道理,有肚量,好清廉,或许这就是陶澍日后能成为两江总督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