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宁古塔的地理位置,就明白,古代犯人为何一听就吓瘫在地!

宁古塔之所以出名,多亏了无数清宫剧的宣传,剧中一旦有王公贵族被流放,皇帝十有八九就会来一句:“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随即,被流放的人要么两腿一软,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要么陷入无尽恐惧,疯狂求饶,似乎宁古塔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那么,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

宁古塔不是塔,也不是因为有塔而得名。在满语中,“宁古”是“六”的意思,而“塔”为 “个”的意思。据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最早居于此地,因此被称作“宁古塔”。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现在没什么稀奇的,但是在清朝,宁古塔就是人间地狱的代名词。 宁古塔之所以如此恐怖,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流放这项刑罚带来的威慑效果;二是宁古塔当时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古有五刑“笞、杖、徒、流、死”,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将已经定刑的罪犯从原本生长的土地,放逐到远离乡土的蛮荒之地服刑,以达到惩戒的目的,这项刑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来遭受“流放”的罪犯都有深入骨髓的恐惧,不仅仅是这种刑罚本身有多么残酷,而是犯人心理上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和伤害。

古代都是农耕经济社会,人们被土地所束缚,流动性极差,普遍强调家族主义,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极为看重,更强调“落叶归根”才是灵魂的最终归宿。一旦遭受流放,便是人生之大不幸,远离故土,举目无亲,除非皇上大赦,否则流放之人终生不得返回原籍,就算死后也是孤魂野鬼。从心理上,已经深为犯人所恐惧。 被流放的犯人,全程都是靠自己的双腿行走,长路漫漫,甚至还要经历季节上的变化,恶劣的天气为赶路增大了很大的难度。比如流放宁古塔,越靠近目的地气候就会变得越发寒冷恶劣,加上当时的关外之地都十分的荒凉,人烟稀少也就意味着野兽出没,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往往让犯人大部分都死在了中途,能够到达宁古塔的人少之又少。

就算是侥幸活下来,成功到达了宁古塔,真正的苦难考验也才刚刚开始。宁古塔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常年冰封,五谷不生,树木葱茏,豺狼虎豹遍地走,恶劣的环境成了天然的“监狱围墙”。宁古塔从不怕囚犯逃跑,极寒的环境、匮乏的食物、无处不在的豺狼虎豹,逃跑死的更快。 清初大才子吴兆骞,因顺治十四年科场案受到牵连,被发配宁古塔,当年三月从京城出发,至七月才抵达宁古塔,他曾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将宁古塔的荒凉和恶劣描写得入木三分。

这样的气候除了当地人能够适应以外,一般流放来的犯人受不了,因而病死在宁古塔。除了恶劣的环境外,凡人需要面对的还有繁重的苦差和奴役生活。吴兆骞描述犯人们:“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在这个苦寒的绝域,每天发生最多的事情就是死亡。 据统计,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数多达150万人,能从这里重新返回的几乎没有。这些人中大部分是文人、名士和官员,这些人生来养尊处优,安逸享福的日子过惯了,宁古塔可不就意味着死亡吗?因而,清朝发配官员人犯一听“发配宁古塔”,大有生不如死之感,真的不若引颈一刀痛快!

除了宁古塔,还有几处著名的流放点:如气候极其炎热,又极多瘴气的岭南潮州,被流放的代表人物韩愈;人烟稀少、远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代表人物苏轼;荒凉干燥、水资源匮乏新疆伊犁,代表人物纪晓岚。 (参考资料:《清实录》、《宁古塔纪略》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