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红《洪湖水浪打浪》的王玉珍,丈夫离世20年后,88岁近况如何?
五十年代末,
为了迎接中国国庆十周年的到来,湖北省歌剧院编排出了
《洪湖赤卫队》
一剧,在首都北京演出后,这部剧也红遍了大江南北。
王玉珍
作为此剧的主演,在剧中完美且成功的演绎了
韩英
这个角色,也让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她主唱的剧中歌曲
《洪湖水浪打浪》
,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歌曲。
1961年,
王玉珍又出演了
《洪湖赤卫队》的电影,
再一次将韩英这个角色搬上了荧幕,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洪湖”
的标签也跟随了她的一生。
这部剧沉浸在几代人的回忆中,久久不能忘却,在之后几年间也多次编排登上舞台,也受到老一辈人的一致肯定,当时家喻户晓的王玉珍,如今已然88岁的她过得怎么样呢?
与表演的不解之缘
王玉珍将剧中韩英的形象深入人心,抛开她的演技,更多的是对
人物的理解和崇敬,
她真正的把自己带入到了角色之中,才能出色的完成这部歌剧,这也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
1935年,
王玉珍出生的那个年代只能用贫困来形容,出身农村贫民家庭的她,也是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每天能吃饱饭就是她最大的愿望,谁知后来自己竟然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和演员。
而《洪湖赤卫队》的背景,正是她真真切切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在剧中的她才能如鱼得水般的演饰。
14岁
的王玉珍跟随父母来到武汉讨生活,为了可以吃饱穿暖,自己养活自己,她主动的帮家里分担压力,去到了一家缝纫店学习缝纫手艺,然而,这一行为让她阴差阳错的与艺术初识。
王玉珍从小就爱好唱歌,恰巧在她学习缝纫店的旁边有一家歌咏班,这一下可吸引到了她,抱着尝试心态的她,到歌咏班演唱了一首,那里的老师觉得她有唱歌的天赋,便让她留下学习。
要不说天赋很重要,王玉珍的天赋和爱好加上后天的努力,很快便让她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凭借在1950年国庆演出的《小放牛》,让她这颗金子被湖北文化艺术团发掘。
起初,母亲并不想让她去报考艺术团,不如找个稳定的工作,但是王玉珍性子倔,在母亲的劝说下也坚持要去,好在她的坚持,才没有错失日后艺术之路。
王玉珍在艺术团的日子里,从干活到练功都表现的十分积极,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革命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她也
从不怕吃苦、虚心学习,
给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出身贫穷的艺术家
随着王玉珍初入舞台之上,贫苦出身的她,也展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演技,举手投足间都展示着最为观众需求的那一面。
在当时,
演出条件也特别艰苦,
去到一些偏远地区演出,不仅路途麻烦,食物也是短缺的厉害,但是她们都凭借着一腔热血,对艺术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俗话说,
艺术源于生活,
只有更加贴近生活的现状,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艺术表演出来才能被大家所接受和喜爱,王玉珍的出身和经历完美贴切。
从
《秋江》到《刘海砍樵》
,王玉珍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大方得体的舞蹈,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扬,然而这并不是她艺术的巅峰时刻。
她就是“韩英”
1959年,
随着话剧《洪湖赤卫队》在国庆中登台,王玉珍也迎来自己艺术生涯中的最为闪耀的时刻。
《洪湖赤卫队》一剧的背景主要讲述,
1930年,
湖北的沔阳诞生了一支地方革命武装与敌人斗争的故事,此剧向人们展现了
艰苦年代,革命不易的场景。
当时,湖北歌剧院为了让这部话剧可以更真实的呈现,上至领导班子下至演员
,都要亲身到洪湖地区了解当地的实情,
在他们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得知了许多革命英雄的故事。
“韩英”
就是这些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只不过原型是男的,为了把艺术更好的展现给大众,所以就变成了女角色,也印证了那句话: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因为这一次的演出是为了国庆而准备的,事关重大,每个演员都排练的十分认真、刻苦,不敢有一点懈怠。
在剧中演员的挑选上也是择优汰劣,大家都凭自己的本事来争取角色,在争夺韩英这一主角时,
王玉珍也是凭借自己突出的演技、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清亮的嗓音,夺得头筹。
据王玉珍阐述,她对这部话剧的态度,是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后面的深情带入,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到了她呢?
在剧组去往洪湖体验时,王玉珍遇到了在那里生活的老一辈革命和红军,
他们给王玉珍讲述了一段自己的故事和亲身经历,深深震撼到了她。
在那之后,王玉珍的态度大有转变,在排练时,她不再觉着这是一部话剧,
而是真实谱写出的一段伟大的历史革命,往往她练着练着就满眼泪花,
因为在她了解了真实历史之后,真真切切的带入到了角色,把韩英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话剧步入巅峰
再一次次的出演中,慢慢的完善和改进这部话剧,直到去往北京出台演出后,《洪湖赤卫队》才算是在全国爆火,剧中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也成为人们随口哼唱的旋律。
不仅剧中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流传在中华大地之上半个世纪之久,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一首难得的革命的抒情歌曲”。
剧中其它唱段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也共同谱写了一段光荣革命的篇章,回忆起那个年代的,中间不知诞生了多少英雄事迹,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的牺牲贡献。
《洪湖赤卫队》的
第100场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
当时的一些国家重要领导人在看了之后,纷纷也拍手称快,在得到了最高的肯定之下。
《洪湖赤卫队》也即将出演成电影,让全国的民众都可以观赏到这一佳作,并且是演员还都是原班人马出演,这样才能体现出它最原始的初心和理解。
然而,在拍摄时,
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经费有限、食物短缺,成为了拍摄的最大阻碍,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演员们拍摄的步伐。
1961年,
电影《洪湖赤卫队》如期而至,并且在全国放映,随着歌剧和电影的爆火,主演韩英的王玉珍,也被大众所熟知,也让她在艺术事业生涯上走上巅峰时刻。
800场的出演记录,
每一场都是座无虚席,演员演技炉火纯青、观众情绪热情高涨,伴随着王玉珍事业上的成功,一心忙于艺术的她,
直到35岁才结婚。
迟来的婚姻
1970年,
王玉珍与沈崇刚结婚,由于工作的原因两人也是聚少离多,往往见一面不久,就要分离开来。
1981年,
两人终于迎来了可以长相厮守的日子,丈夫在北京工作,王玉珍也被调到中国音乐学院任职,王玉珍唯一遗憾的就是,本可以为大众拍摄更多的艺术剧作,因为身体上的一些原因,只有当初那么一部戏,实在是惋惜。
在退休后,王玉珍和丈夫共享晚年,安然自得的过着幸福生活,但是在
2003年,
丈夫却因病去世。
如今,王玉珍老师和自己的儿子相依为命,过着平凡且充实的晚年生活,
王玉珍老师对于活动的出席和邀请从来都是拒绝,
但是唯独关于自己家乡和《洪湖赤卫队》的,她总是积极参加。
丈夫的离世,定然对她的打击很大,但是并未长久的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积极的面对生活,一切向前看,回顾王玉珍老师的一生,从出身普通家庭,到如今的国家一级演员,离不开她当初的汗水和付出。
她那自强自立,坚韧、不怕吃苦的品质,在她的艺术演绎生涯中完美展现,促使她一步步走上辉煌的那一刻,向老一辈的艺术家们致敬!对于王玉珍老师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
0
呵呵
-
0
雅蠛蝶
-
0
哇嚓
-
0
呜呜
-
0
哈哈
-
0
么么哒
-
0
哔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