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陈佩斯人民日报发文,为何拍电影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

8月7日,一波暑期档电影导演,像陈佩斯、姜文、大鹏,扎堆在人民日报发声,表面上是聊各自新电影的创作历程,你品你细品,其实都在暗戳戳地表达对现在电影圈创作环境的一些看法。说白了,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电影创作的那些“老规矩”是不是被咱们给忘了?

这几年,国产电影那是坐上了火箭,商业化、重工业化的步伐迈得飞快。大家都在比速度、拼创新,动不动就是几个亿的投资,票房更是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流量为王”的时代,炒概念、炒CP、炒明星,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恨不得把所有能吸引眼球的东西都往电影里塞。结果呢?电影本身的纯粹和本真,反而被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给盖住了。

更可怕的是,一旦哪个题材火了,立马一堆跟风之作冒出来,简直就是“你抄我,我抄你,大家一起抄”。观众也不是傻子啊,审美疲劳那是分分钟的事儿。有些创作者呢,一旦票房不理想,就开始甩锅,怪档期不好,怪营销不行,甚至怪观众不懂欣赏。我说句扎心的话,这根本就是对电影缺乏敬畏之心,对创作缺乏真诚的表现。

陈佩斯这次就很直接地提出了“规矩”这个词,一下就戳中了要害。这“规矩”可不是让你抱着老黄历不放,而是对电影创作最根本的尊重和坚守。你比如说,喜剧,它背后连着的是咱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气儿,讲的得是对人有用、对社会有意义的故事。喜剧的深度,得往文化的根儿上找。陈佩斯说的“长期主义”和“戏比天大”,说白了就是用“规矩”来对待创作。

提到陈佩斯,他这次带着电影《戏台》重回大银幕,那可真是“爷青回”!这部电影的口碑和票房都一路走高,为啥?因为它拍得工整、扎实、好看、有味,你能感受到老艺术家对每一个细节的用心。

还有姜文,他的创作理念也是“慢工出细活”。他说自己会停下来,花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去观察、去书写、去拍摄。排除一切杂念,只为了追求最好的效果。剧本更是重中之重,必须事先写好。

大鹏呢,也是个狠人。为了拍好电影,他硬是啃了40多本唐代相关的书籍,简直就是“笨鸟先飞”的典范。他说,“笨功夫”才是电影人最真诚的表达。

这三位导演,虽然风格各异,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却出奇地一致:拍电影要多琢磨、花功夫、不求快、要专业。

创作者的真诚和投入,是能通过作品传递给观众的。你是不是用心了,是不是下了功夫,观众心里都明镜似的。电影人最重要的,还是得用作品说话。看完一部电影,观众自然就能感受到,创作者有没有守住那些最基本的“规矩”。

电影圈的潮流变化太快了,今天流行这个,明天又流行那个。但真正的精品,永远是那些回归初心、坚守匠心的作品。重提“规矩”,不是要扼杀创新,而是在尊重电影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追求更高质量的作品。

希望有一天,咱们能看到更多电影人以“规矩”为准绳,拍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电影。

用心做电影,观众自然会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