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维文晚节不保,67岁开演唱会捞金,恶评如潮,他却扬言回报家乡
曾经,《小白杨》的旋律传遍神州大地,身着军装的阎维文以挺拔姿态成为军旅艺术的象征。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的歌声,至今仍能唤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
彼时的他,德艺双馨的赞誉牢牢伴随。
而如今,年届六七的阎维文在平遥登台献唱,却意外遭遇舆论风暴。
同一个人,为何从万众敬仰变为争议焦点?
商演风波,批评如雨
8月5日晚,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在平遥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唱会。
尽管年近古稀,阎维文依旧神采奕奕,风采不减当年。
为助阵这场演出,阎维文邀请多位知名艺术家登台。
包括黄训国、蔡国庆、乌兰图雅等。
一众资深艺人的加盟,似乎让演唱会更具观赏价值。
然而,网络上的反馈却并不友好,质疑与批评接踵而至。
本次演唱会的主题为“回报家乡走进平遥”。
网友最直接的疑问就是:
“既然是回馈乡亲,门票为何收费?”
好消息是:演唱会本身不收门票费用。
坏消息是:入场需购买古城门票。
官方资料显示,演唱会采用“抽签+实名核销”的方式。
凡在2025年8月5日购买平遥古城门票的游客,均可参与抽奖。
总共放出500个幸运名额。
原本期待通过这场演出赢得掌声的阎维文,却遭遇了舆论反弹。
“打着回报家乡的旗号,又割了一波韭菜!”
在网友看来,这场演唱会更像是商业运作的产物。
演唱会由当地一家牛肉品牌独家赞助。
要说阎维文纯粹为乡情而来,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更关键的是,不少观众认为:“所谓回馈,根本没让老百姓受益。”
“所谓的回报,不过是少数圈内人参与的演出。”
更有网友直言:“这就是一场商业演出。”
本是纪念从艺55周年的特别演出,却在落幕当天陷入舆论漩涡。
社交媒体上“晚节难保”“趁热捞钱”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不禁引发思考:
同样活跃于舞台的老艺术家不少,为何阎维文独受质疑?
其实,他的口碑下滑并非始于这场演出。
昔日楷模为何遭遇质疑?
早年的阎维文,是军旅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
13岁报考山西省歌舞团时,因身体柔韧性不足,他利用所有空闲时间加练。
高强度训练使他年纪轻轻就患上了坐骨神经痛。
1979年进入总政歌舞团后,他仍是团队中最努力的成员。
他的导师张小弋曾感慨:
“能教到这样的学生,是我一生的荣幸。”
1984年,《小白杨》横空出世,让阎维文声名鹊起。
无论是演唱技巧还是音色表现,都成为那个时代的典范。
在“艺”的层面,阎维文无可挑剔。
那他在“德”方面又如何?
有人说男人有钱就变坏,阎维文却是个例外。
他与妻子刘卫星年少相识,彼时他15岁,她14岁。
两人在部队宣传队相识相恋。
当时军中严禁恋爱,但他们仍坚持走到了一起。
阎维文调入总政歌舞团后赴京工作,刘卫星则留在山西。
即便身处繁华都市,阎维文也未忘记远方的恋人。
1982年,两人喜结连理,刘卫星随后调往北京。
1988年,阎维文参加央视青年歌手大赛。
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就在他全力备战时,妻子却传来噩耗。
年仅三十的刘卫星被确诊乳腺癌,急需手术。
得知消息的阎维文当即决定放弃比赛,陪伴妻子。
但妻子坚决反对,因为她深知这次比赛对丈夫的意义。
最终,阎维文重返赛场,并夺得民族唱法专业组冠军。
赛后,妻子顺利接受手术。
没想到的是,1992年和1996年,刘卫星病情两次复发。
阎维文毅然决定从军艺退学,全身心投入照料。
他每日陪伴妻子往返医院,从未缺席治疗。
由此可见,阎维文曾是真正的“德艺双馨”典范。
那么,他又是从何时开始饱受“逐利”质疑的呢?
2020年,有网友爆料参加阎维文声乐训练营。
该培训班仅持续三天,费用却高达4500-5000元。
每期培训人数为100人。
按此计算,阎维文三天收入可达45万元以上。
有网友质疑:
音乐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三天能教什么?
同年,阎维文出席某地产公司开盘仪式。
现场他演唱了《小白杨》等经典军旅歌曲。
但该企业此前因工程质量问题被相关部门处罚。
阎维文曾多次强调:军旅歌曲不应成为赚钱工具。
如今的举动却与过往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舆论反弹。
结语
从《小白杨》中那个清亮的青年,到如今面对舆论压力的艺术家。
阎维文的55年艺术生涯,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也映射出公众对艺术初心的坚守。
或许,争议并非否定其艺术成就,而是人们不愿看到熟悉的身影,在商业洪流中迷失方向。
相信经历这场风波后,无论是阎维文本人,还是观众,都会对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有更深理解。
真正的回馈,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对观众的真诚。
部分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