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界两个最能较劲的人
搞电影的,应该被划到文艺界。
文艺界里的人,大都水性,不说八面玲珑,最起码也得学会见风使舵,真心较劲,搞得自己四面楚歌的,不多。
码字的文学界,王朔算一个,把嬉笑怒骂的功夫用在嘴皮子上,入他眼入他心的没几个,口欠,到哪都不受人待见。
最水滑的电影界,出俩。
第一个,是陈佩斯。
陈佩斯出名早,成就大。在他小品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跟央视较劲,非打争夺小品版权的官司,结果被封杀三十年!
理?成了强势方搓灰的澡巾,就只问一句,服不服?!
陈佩斯不服。
他把生命交给了舞台,他演话剧。他把强权具象为军阀,他把自己的努力与坚守放在一个戏班班主身上,他把自己的无奈演绎到《戏台》之上。几十年上万场的演出,让他明白他坚持的意义与价值。
所以,我们花几十块钱进影院看陈佩斯的戏,就不仅仅是奔着娱乐,也不光是安慰一下当年给我们带来欢乐的陈小二,我们进影院,是代表一种态度,一种做是非对错题的理性选择。
是对他较劲几十年,心里不服气的肯定与支持。
还有个爱较劲的,姜文。
姜文,顺风顺水的,养成了高傲的性格,倒没受过啥委屈,当年被陈国军堵在屋里出不去,那是他少年张狂贪恋好皮囊的咎由自取,更多的成分是花场炫耀的谈资,算不得委屈。
姜文主要是跟自己较劲。
他想挣钱,还拉不下脸儿,一边数钱一边嘴硬,说自己是站着挣的钱。
他的口号大家都听说过,“站直喽,别趴下!”
说白了,这不是骨气,这是自己迈不过心里那道虚荣清高的坎儿。
有人拍他马屁,说他不想让自己的才华沾染了世俗的灰尘。
这马屁拍得舒服,姜文就信了,就人前人后地拧着脖颈子翻白眼,两手倒腾得,那叫一个玄,看了眼花缭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能挠住人痒痒,《让子弹飞》就比较费劲了,让电影市场常年消化不良,大家伙儿费心巴力写影评,好不容易替他解释清楚了,他又胡吃海塞,加了道餐,《一步之遥》,结果到目前,距能消化这部电影的距离,不止是一步之遥!
有人说这是姜文跟艺术较劲!
有那么一点儿。
我倒认为,姜文主要是跟经典较劲。
他想每出一部作品就是经典。
这个,很难。
他应该走张艺谋的路子,用电影养电影。
先拍商业片挣到钱,再在下一部电影里讲情怀,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张艺谋经不住诱惑,离情怀越来越远,姜文较劲,关起门来整天捣鼓金句儿,一门心思试图吓住你。
性格使然,陈佩斯因为吃过亏,关键时刻懂得柔身,降尊纡贵,低眉顺眼,姜文不会,或者不屑。
姜文不屑,观众也不屑。
以前荧屏挂得高,观众看电影的姿态是仰视,看不懂了不敢说,只能是心生敬畏。
现在的影院,我们看电影大多数俯视,心态也跟着起变化,眼睛放射的都是审视的光芒,看不懂?直接定义为烂片!考虑不考虑自己水平,掂算不掂算他人对错?不考虑,不掂算!
一句话,影响我心情,差评!
姜文,你看,观众跟你学会了,也梗着脖子,较劲。
依我说,电影界敢较劲的不多了,就凭这性格与胆气,也得给他一张票钱。
至于电影本身好不好看,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