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电视剧骗了!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其实是这个样子
那时天气真好,云霞飘在乡野上头,远处有人大声喊着招呼,小孩子挤在石板路边,看着三轮摩托轰轰开过。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谁都有活干,谁的脸上都有点光。就算是跑得慢的小孩,也敢跟在军绿色的三轮车后头追两步,大家都带着笑。老街窄,车辆稀,天特别蓝,空气里没有如今那种紧绷。那会儿,人人都知道自个儿该干啥。想想真奇怪,物质缺,可信心和笑总觉得比现在多。
三轮摩托,那个时候就是时髦的象征。别说孩子,大人看见都羡慕。不像现在私家车满地跑,那时一辆摩托能停在街口,周围都会围一圈人——男的女孩的,老人小孩的,盯着看。其实三轮也不见得舒服,发动机震得人心慌,可谁管这些?骑着就觉着威风。买摩托的人家,往往连过年都特别硬气。你现在见过谁还蹬那种老式三轮?是没人舍得扔,下雨天还拿油布盖起来。牛气是吹出来的?不是,是声音轰出去的!
其实街上的人们那样简单,生活也简单。吃的没现在花样多,桌子上最常见一锅炖菜。谁家孩子嘴馋,央着大人跑去小溪里抓鱼。鱼倒是多,小河跑几趟就能带一篮子回来。菜市场没有如今的烟火气,热闹却扎实。比起来现在物质丰富了,人倒有点抓不住什么。那一年夏天和冬天,一人新衣两套,到了年根还能再添一身,不像莫言那些笔下写的挨饿和赤脚。
回头想起来,那时候的幸福太直白。父母操劳,奔着下一代攒劲头。就像家里父母带着孩子,一砖一瓦地搭院子,修道路。没人觉得累,都是憋着一股冲劲,要为家添财产,为儿女攒底气。不管路有多难,每家灯火都亮着。
军上衣遍布每条街巷,青年男女都喜欢。那种绿色调,像是专为那个年代调的色。衣服质量管得牢,脏了也不讲究,晚上搓洗干净第二天接着穿。谁给它起名最时髦?没准到底是谁想的。就是好穿,没别的话讲。看见穿军装的人,整个人都精神一些,目光也顺带亮了。市面上时装杂牌没几个,军装却成了标志。还有,用坏了的扣子,拿家里的废线缝上又继续披。
物资确实短缺,到底没人闹饥荒。每顿能吃饱,有肉有菜,鱼可以随意打,偶尔还能分着点回锅腊肉。粗布衣服,洗净后晒在院子里,晒得发白。没人会嫌弃简朴,大家都一样朴素。有个什么“困难户”这标签,其实也没多少人用。小学书包破了就缝,裤脚磨破了就打补丁。家长再紧巴巴,也要让娃上学,辍学这事几乎没人提过。
赶集是全村人都等的热闹,三六九逢集。那一天街面上人挤人,小贩摆了摊。铁匠铺子边一堆铜锁、锄头,卖油的把自家大铁听挂得满满。有人卖鸭子、卖鸡崽,孩子流口水就瞅着鸡笼。小吃摊上,米花糖、糖稀糕琳琅满目。买不起也得摸一块回家嚼。街上都是吆喝声,好不自在。赶集带着那种憧憬感,村里头的小姑娘会穿上唯一一双红鞋。
算盘咔咔敲,谁家主妇买菜还带着算盘。计算口诀喊得飞快:“一上一二上……”声音像敲鼓。现在人人掏手机,谁肯玩弄算盘?那个年代算盘就是“电脑”,会打算盘的在商店里永远有饭碗。看着算盘珠子拨来拨去,心里很踏实。账算得明明白白。
乡土的气息四处都能闻到,没必要说什么“大地回春”,反正到处都是田园牧歌。不信?你去瞧瞧那时的村路,两边柳树夹着庄稼地,牛羊懒洋洋咩叫。社员农忙,下田种地,有个瓦罐热水带着随处喝,天黑才回来。娱乐少,村头唯一的大活动就是露天电影。有一场外村演的电影消息传开,少年们整支整支结队跑几十里也要看。记忆里,夜深了,虫鸣鸡啼声全淡了,白布幕布上映天放光。
村里的关系真近,一家有啥困难,邻里全围过来帮忙。有时煮汤还有邻居舀一碗给小孩,一家饭菜全村都闻见香气。爸爸妈妈不在,谁家叔叔阿姨会找孩子过去吃饭。不去吧还得挨说呢。不像现在,各自关了门,谁理谁?有些事就是回不去了。不光关系近,还讲究互相体谅,包容得很,吵了架能当天和好。
马路上,那是马、毛驴子拉着木板车。小孩坐在板车上,眼睛望天。路不宽也不直,可谁都觉得踏实。运输队工人挥汗如雨,那叫一个认真。风吹过灰尘扬起来,没人在意。变革的步子慢,却不盲目。现在交通变了样子,那味道也就淡了。
其实想说,那个年代其实也没那么好。吃肉倒不是天天有,集体食堂偶尔发顿肉大家就盼着。夏天蚊子多,冬天冷得脚趾生冻疮,学校炉子也不是每个教室都有。电视机才几家有,谁家有台黑白电视,左邻右舍全挤去看。要说精神富足?那也不全对,渴望知识、渴望见识的心从未熄过。
但,贫富差距真不怎么大。村口种田的,镇上刷漆的,互相差不了多少。嫉妒心不重,大伙过得都一个样。咱们那时,有时也羡慕过城市孩子呢。城市里的灯火和新鲜事,农村是很难见到的。可不妨,谁在乎?乡下孩子追蛐蛐、踢毽子,也有自己的趣味,没见过彩色世界的时候,反而觉得自己就是世界。
吃肉的滋味,至今忘不了。那种肉,肥瘦交错,炖出来汤汁浓。逢年过节,一家子围着桌,谁还挑剔?如今餐桌天天有肉,反而不觉得香。精神世界充实不充实?那可不好说,有时候日子难过,光靠激情也不是万能。有些日子回头看,反而更渴望自由和选择。
也有人不怀念那时,说生活穷,选择少,是捱日子的年头。怎么讲,怀念是人的常态。你没等到好时光时,总觉得过去的日子有味道。可真让你回去住?未必真愿意。没有手机、没有网,联系难,生活慢,很多年轻人会觉得不自在也难说。怀旧和真正体验还是差别。
有意思的是,记忆里的笑,比现实更常出现。那个年代生活艰苦,可人们却经常笑着面对。悲喜混杂却不矫情。比起今天,大家反而对未来信心十足。谁家娃跑学校门口等着父母下工回家,天黑都不觉得怕。屋里油灯下一家几口坐着,父亲砸核桃,母亲缝补衣服,孩子们写着作业。
不过讲了半天,也别把那个年代想象得太完美。小工厂、闷罐汽油、打谷场的灰尘、干面馒头,什么都有。中国那时候有自己的节奏,没被手机和快节奏搅得头晕。时代变了,也许抹不去某些记忆吧。
日子是一天天流过去的,转头再看,才发现那些简单与温馨最打动人。物质可以流转,精神的东西却藏在脑海深处。就像那辆军绿色的三轮摩托,已经停在了遥远的记忆里。
这些事,有人记得,有人早就淡忘。最动人的好像不是吃肉、不是穿军装,也不是那辆三轮摩托。可能就是不经意间被某个画面戳中的那个瞬间,你会愣住,嘿,那时候好像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