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面馆老板和他的少年足球队

早上八点,西南大学第一运动场就开始热闹起来了。要不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嘛!吴庆兵早就等在那里,心里惦记着“梧桐印象——小小少年足球”公益培训项目的第一堂课。

“这天儿,热得跟下了火似的,早点练凉快些。晚了?孩子们铁定受不了。”吴庆兵一边看表,一边跟旁边的记者念叨。没过多久,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陆陆续续来了,一个个精神头十足。11个娃,年龄大小不一,足球基础也参差不齐,但今天,他们就要在这里开启自己的足球梦了。

说起吴庆兵,那还得从他那家“百解轩”面店说起。这老哥,今年55了,住在朝阳街道,是个实打实的足球迷。记者到店里的时候,他正忙着呢,皮肤黢黑,身板挺拔,一看就是个干练的人。

“小时候就瞎踢着玩呗,条件有限,附近就一个篮球场,就在那儿凑合着踢。”吴庆兵回忆起自己和足球的初次邂逅,眼睛里立马就有了光。13岁那年,他就对这玩意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家附近有个厂,厂里人经常踢比赛,虽然他那时候还不太会踢,个头也不高,体力也跟不上大人,但他还是鼓起勇气加入了。

要说真爱上足球,那还得感谢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自从在电视上看了那届世界杯,吴庆兵就有了自己喜欢的球队,也有了自己的偶像——阿根廷的马拉多纳。“一代球王”,啧啧,影响力就是大。你品,你细品,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那以后,吴庆兵一有时间就去踢球。“高三搬教室,我偷懒没去,溜去踢球了。”结果,乐极生悲,手骨折了,还复读了一年。但吴庆兵并没有因此放弃足球,这玩意儿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梦想。虽然没能走上职业足球的道路,但他还是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没放过任何一个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的机会。

工作之后,吴庆兵还和同事组队,代表单位参加了重庆市职工运动会足球比赛。“当年第一名是公安系统的队伍,我们第三名。”吴庆兵笑着说,那神情,骄傲得都快溢出来了。

转折发生在2000年,单位效益不好,吴庆兵下岗了,生活的压力一下子就大了。那时候,他哪还有心思踢球啊,得先解决生计问题。

思来想去,2001年,吴庆兵决定到北碚开个面店。“没有时间追逐梦想就先好好生活。”那几年,他几乎都没碰过足球。但梦想这东西,就像种子一样,总会在某个角落悄悄地孕育,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开面馆和踢足球有同样的精神内核——坚持、不放弃。”吴庆兵说。不管多难,他都起早贪黑地坚持着,直到2004年,面店的生意终于走上了正轨,他这才重新联系了北碚的足球队,重新“捡起”了他心爱的足球。

“现在每周踢3~4场球,和队友们练练技术,也和别的队伍切磋切磋,一次大概1个多小时。”吴庆兵告诉记者,去年,他们足球队还去了贵州六盘水,参加当地文旅委举办的足球比赛,拿了个亚军。

对吴庆兵来说,足球早就不是简单的业余爱好了,而是生命里奔流不息的热情,是人们口中的梦想。

这场公益培训,其实源于朝阳街道天津路社区治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这个项目立足于社区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以“微益案”居民微创投为起点,通过培育“社区合伙人”长效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孵化符合现代社区场景的居民自治特色项目。

暑假前,负责招募“社区合伙人”的社工和冯爽(吴庆兵多年的好友)找到了吴庆兵,希望他在暑期教社区的孩子们踢足球。吴庆兵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凭借着对足球的热爱和对社区的责任感,提交了足球公益培训项目的申请。

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学到东西,吴庆兵可是下了不少功夫。没有当教练的经验?没关系,上网查资料、看视频,还从西南大学附属小学足球队教练那里借来了校队孩子们的训练计划。

11个孩子里,4个有过半年到两年的踢球经验,7个完全是零基础,还有两个是女孩子。吴庆兵决定因材施教,把孩子们分成两组,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无论是基础的带球、传球练习,还是充满趣味的“内战”,孩子们都全身心投入。

绿茵场上,孩子们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这就是对吴庆兵最好的回应。小学员陈既瑞兴奋地喊道:“教练,我太喜欢踢球了,今天可太有意思了!”

汗水和笑声交织在一起,足球的魅力悄悄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陈既瑞开学就要上二年级了,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足球运动。“第一次见到这个孩子,我觉得他很害羞、腼腆。”吴庆兵没想到,在第二次培训课上的“内战”中,陈既瑞的表现让他眼前一亮。

“虽然没有基础,但他在‘内战’中表现出来的沉稳和勇气让人赞叹,完全打破了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吴庆兵乐呵呵地说,“有小朋友带球过来,有些人会躲开,但他会想办法截球,‘有劲儿’啊。”

后来,吴庆兵从陈既瑞的爷爷那里得知,自从上了第一堂课,陈既瑞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反反复复地练习吴庆兵教的基础动作。

“既能让孩子锻炼身体,又能让他少玩手机,还能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我们全家都支持。”陈既瑞的爷爷告诉记者。

不一定非要走上职业道路,为孩子们播撒“足球”这颗梦想的种子,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热爱的运动,并从中获得成长,这是家长们和吴庆兵的共同愿望。

要说吴庆兵对足球的热爱,那可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吴昱锦。吴庆兵就带着吴昱锦四处踢球。在父亲的陪伴下,吴昱锦也和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昱锦在西南大学附属小学练了5年足球,他所在的球队还代表北碚区参加了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上了大学,只要有足球比赛,吴昱锦就是院队的主力。今年夏天,吴昱锦还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现在,父子俩站在绿茵场上,一个沉稳如山,一个朝气蓬勃。他们默契配合,各自带领不同基础的孩子们投入训练。从搭档运球到穿越障碍物,每一次示范,每一句指点,都倾注着两代人对足球共同的爱与责任。

年轻的吴昱锦凭借着他的活力和亲和力,迅速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焦点,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小吴教练,啥时候打比赛啊?”“我们能和你一队吗?”这些稚嫩而急切的询问,传递着沉甸甸的信任。

吴庆兵远远地看着儿子,眼中充满了欣慰和骄傲:“他站在这里,比我当年想的还要好。”

孩子们对实战的渴望最终在对抗赛中得到了释放。7月10日,云开体育公园的绿茵场上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5人制友谊赛——吴庆兵带领的朝阳少年足球队对阵西南大学附属小学足球队。

这是经过三轮训练后的首次“大考”。

哨声一响,比赛就开始了。小将们虽然稚嫩,但却非常勇敢,带球突破有模有样,扑救封堵也拼尽全力。孩子们全情投入奔跑的身影,为队友忘情呐喊的瞬间,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最终,朝阳少年队惜败,但孩子们却在竞技中迅速成长:中场休息时,他们自发地聚在一起探讨战术;比赛结束后,没有人垂头丧气,反而围着吴庆兵追问技术细节。对足球的热爱,经过这场实战的淬炼,变得更加明亮和纯粹。

吴庆兵感慨地说:“比分落后,心气不输。孩子们懂得了团队是一根绳,也明白了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培训班的微信群里,家长们时不时地发消息,“吴老师,八月还有课程吗?”“后面孩子开学了,这个足球培训能不能放在周末继续开展?”

吴庆兵父子的公益足球之旅并没有停下脚步,八月底,绿茵场上的汗水和欢笑仍将继续——因为每一次带球奔跑,都是梦想在生根;每一次传球接力,都是希望在舒展。

而吴庆兵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社区里,总有那么一些热心肠的人,他们默默地付出着,用自己的力量温暖着身边的人。正应了那句老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

这大概就是爱的力量吧,有了爱,啥事儿都能成!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