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票房超10亿,令人高兴的事发生,“小日子”的评论破防
你有没有察觉到,这两年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作品《南京照相馆》,上映后迅速引爆舆论,票房在短短数日内便突破十亿关口。
然而就在观众普遍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却有超过一万两千人给出差评,甚至引发了日本网友的激烈反应,评论区情绪失控。
这究竟是电影触及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还是历史的伤疤,总有人试图掩盖?
《南京照相馆》背后5个原型
看过《南京照相馆》的观众中,绝大多数人都被片中角色深深触动。
千万别以为这些情节是虚构的,这部电影的每一个角色、每一幕画面,背后都扎根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导演申奥不仅敢于拍摄,更敢于将那些最令人痛心的细节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第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那两位参与“百人斩”比赛的日本军官。
他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向井敏明和野田毅。两人曾以谁先杀满一百名中国人为目标进行“竞赛”。
光是听到这样的描述就令人毛骨悚然。电影中,他们残暴的行为被一张照片记录下来,这张照片的原型正是当年日军登在报纸上的“战果”,成为无法否认的罪证。
最终,这两位战争罪犯在军事法庭上被判处死刑,在雨花台被执行枪决,历史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逃避的空间。
另一位引发观众强烈反感的角色,是随军摄影师伊藤,他的原型极有可能就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
别只记得他是日本电影界的巨匠,他当年确实参与过战争,并在日记中多次贬低中国人,称其为“虫子”、“物件”,字里行间充满着傲慢与偏见。
电影中伊藤那种伪善的文雅姿态,正是对这种虚伪的讽刺。
更令人愤怒的是,小津安二郎后来竟然逃脱了审判,还能继续以导演身份活跃,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愤慨?
第三个让人动容的角色,是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不顾自身安危,用摄像机记录下日军的暴行,这些影像后来成为揭露侵略者罪行的重要证据。
电影中那个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中国人的外国人,正是为了纪念马吉。
有人说过,如果没有马吉的影像记录,世界可能永远不会真正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这句话毫不夸张。
还有一位女性角色也令人印象深刻——安全区医院里那位被日军掌掴的女传教士,原型是明妮·魏特琳。
她本有机会撤离南京,却坚持留守金陵女院,保护那些无家可归的女性。
长期的精神压力最终导致她抑郁自杀,而她的墓碑上刻着“金陵永生”四个字。
她的坚韧与温柔,构成了这部电影最柔软、也最坚强的情感基石。
最后,南京照相馆的故事原型,其实来源于真实历史中的两位青年——罗瑾与吴旋。
罗瑾冒着生命危险冲洗出日军屠杀的照片,并将其藏匿于墙缝之中,这些影像后来成为“京字第一号”关键证据。
电影将他们的经历浓缩成一场生命的传承,细节刻画之细腻,令观众屏息凝神。
《南京照相馆》遭遇差评,“鸦王说”成为舆论焦点
票房持续走高,口碑也广受赞誉,但偏偏有1.2万人在豆瓣打出一星差评。
更令人愤怒的是,网络上竟有人公开叫嚣:“给我一万块我才去看这部电影”,甚至声称“日本对华援助可以抵消历史仇恨”,这番言论一出,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怒火。
拥有二十万粉丝的大V“鸦王说”,成为众矢之的。
他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中一边批评电影,一边美化日本,甚至阴阳怪气地指责中国人“揪着南京大屠杀不放”。
网友们的评论区瞬间爆发,12万条愤怒留言,纷纷用历史证据和真实案例予以反击。
有细心的网友还翻出他的其他言论——诸如“以色列是个伟大的国家”、公开为乌克兰站台、长期为侵略者洗白。
不少人怀疑,此人是否就是传说中的“五十万”,专门负责在网络上带节奏。
央媒、人民日报亲自发声,严厉批评网络暴力
这边网友情绪高涨,那边央媒也坐不住了。
环球网发表评论:“坚决反对对《南京照相馆》的网络攻击!”
明确点名批评那些借差评进行网络暴力的“黑子”。
人民日报更是语气坚定地指出:“当暗房中的血色显影液与现实中的网络暴力形成镜像,所有人必须警惕,那些试图撕裂民族精神纽带的黑手从未消失。”
这些话切中要害,1.2万条差评绝非单纯的观影不满,背后明显有组织、有预谋。
每当主旋律电影走红,总有一群人跳出来带节奏,从《八佰》到《长津湖》,手法如出一辙。
这不是影评,这是认知战。央媒发声,不只是为电影辩护,更是为了守护民族记忆与历史底线。
谁若想将民族苦难当作流量工具,谁就注定要面对全社会的反击。
日本网友评论失控,这部电影拍对了
真正让人“破防”的,不是国内的那些黑子。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在宣传《南京照相馆》时,日本网友的留言令人震惊——“你们这样做只会让日本反华情绪上升!”、“中国人撒谎像呼吸一样自然!”、“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编造!”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在日本已根深蒂固。
他们不仅拒绝承认罪行,还试图将屠杀说成是“虚构”。
更有意思的是,每当国内出现“中日关系优先”的声音,就有一群人出来为日本辩护。
但看看日本网民的态度——他们根本不愿面对历史。
作为受害者,我们难道要选择遗忘吗?
有人说,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应该多拍、拍好,让更多人看到。
事实证明,这部电影拍对了。票房越高,说明观众越认可,越需要这样的作品。
有人说,看完电影才真正明白,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是家破人亡,是民族难以愈合的创伤。
每一帧画面都像一记沉重的警钟,敲在每个观众的心头。
更值得欣慰的是,这部电影不仅唤起了对历史的记忆,也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影院,开始思考、开始追问。
历史不是为了“消费苦难”,而是为了让我们不再重蹈苦难。
结语
从《南京照相馆》的票房奇迹到网络争议,从主创的用心到观众的共鸣,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我们: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能被篡改。
你如何看待《南京照相馆》遭遇恶意差评的现象?你会因为网络上的争议走进影院支持这部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