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17嵌婚54岁将军,爱了32年,如今安眠八宝山令人唏嘘
1968年4月,程潜走完了波澜壮阔的86年人生路。那个曾经叱诧军政的传奇人物,在医院的病床上静静合上了眼。彼时屋内唯一的身影,是49岁的郭翼青。她的眼圈红了好几天,只是悄悄流泪——没人知道,她近乎半生的柔情,都系在那个比父亲还年长的男人身上。
很多人以为,这段婚姻肯定少不了无奈和牺牲。毕竟,17岁的郭翼青,本是长沙城里最娇宠的小姐,家学深厚,长在锦衣玉食中,自小梦想着自由恋爱。可惜,命运总爱开玩笑。1938年,正是全国硝烟四起的动乱年,郭家父亲冷不丁地把女儿叫住:“以后别上学了,在家等着见你未婚夫吧。”才刚刚染上新思想的少女,突然被告知要嫁给一个连见都没仔细见过的“老将军”,而且,这个男人,比父亲年纪还大!
她闹过哭过,可父母的态度坚决得让人绝望。她甚至在心里,编排起那个“程大将军”肯定一脸古板,一肚子军人思维,全无半点温情。可命运老爱用反转吊人胃口。
第一次见程潜,是在他的办公室。郭翼青坐得离门口最近,态度冷淡到底。父亲和程潜聊得热火朝天,她却一句不吭。谁知,程潜掀开红盖头的那一瞬,小姑娘怔住了。常年行军带来的魁梧身形,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纪要年轻不少。那张脸上没太多皱纹,倒带着点书生气。气氛一时间有点尴尬。
“小姑娘,你的年纪,现在本该还在上学。”程潜声音不大,却异常温和,“放心,我绝不强迫你,婚后你想读书,我都支持。”
说到底,一个旧时代的男人,居然对她的读书自由不设防?这让郭翼青一下子对这桩婚事多了几分好奇。连夜的谈心、作战经历的讲述、与新思想女子的碰撞……好像这一切,比她预想的婚姻单纯多了份冒险和可能。程潜说,他会照顾好她;他也信守了诺言。
婚后的生活,比想象温柔。和大多数旧式包办婚姻不同,程潜对这个小自己近40岁的妻子,不仅关心还宠溺。她爱吃甜品——每次出差回来,他都带上时新的糕点。她因身体弱,几乎年年进医院——他只要人在长沙,必定亲自照顾。最动人的细节,要数厨房里的那事儿。
“听说湖南人都无辣不欢,奇怪你们家饭菜怎么从来不辣?”有次,郭翼青逮着厨师聊天。
厨师憋不住乐了:“唉,要不是将军专门叮嘱,我们早辣椒满天飞啦。将军自己真是无辣不欢,全是为了太太才忍的。”
战乱年代,危险时时刻刻。程潜大半辈子都在外打仗,书里记载,每次回家,哪怕再累,也先问小妻子的近况。郭翼青习惯了等待,也学会了心疼。打仗归来,先搀扶着丈夫坐下,泡一壶热茶,眼里含着泪花。
有人觉得,程潜这个“老来得女”,多半也是遗憾。可他不在乎。六个女儿,全靠夫妻俩一手一脚拉扯大。战争年代没少流离,郭翼青咬牙做新派妈妈,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一边等待丈夫凯旋,一边安抚家庭。
1949那一年,程潜“弃暗投明”,和陈明仁在长沙起义,把湖南城的大门迎向了解放军。自己的人生,一下又翻了页。
程潜年老,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几年,走路都要郭翼青搀扶。临终前,老人自责一句:“苦了你,这大半辈子,聚少离多,临到头,又不能陪你走到底。”
1968年,程潜一个意外跌倒送进医院,当肺炎传来死讯,郭翼青是真的如丧考妣。她才不过49岁,活到这年纪,还年轻。亲友劝过她:“孩子大了,再寻个伴也不是难事。”可郭翼青很认真地摇头跟儿女说:“你父亲一辈子没欠我的,死后我也绝不能做对不起他的事。”但留心看,这种执念背后是中国女性用一生交出的答卷。
二十年后,临终的郭翼青反反复复只说一句话:“把我和你们父亲葬在一起,我要去陪你们的父亲,他等我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