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去世后争议背后:一场关于评价标准的全民辩论
最近,美食家、作家蔡澜离世后引发的舆论风波,着实让人感叹“人走茶未凉,争议却上头”。这边刚有人追忆他潇洒快意的人生、妙趣横生的文字,那边项立刚就公开炮轰,指责他“拍三级片起家”“逼良为娼”“靠毒鸡汤摆人设”。这番激烈言论,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觉得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也有人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这场争议,看似是针对蔡澜个人,实则撕开了当下社会价值评判的复杂现状。
项立刚的指责,总结起来无非这么几点:其一,说蔡澜早年参与拍摄三级片,道德有亏;其二,认为他一生只为自己享乐,没像慈善家那样“大爱无疆”;其三,吐槽他输出的内容是“毒鸡汤”,误导大众。乍一听,这些话确实够狠,也成功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蔡澜真的这么不堪吗?先说说“拍三级片起家”这事儿。蔡澜早年确实在邵氏电影公司工作,参与过一些影视作品的制作,其中不乏尺度较大的影片。但把这事儿单独拎出来批判,其实有点“断章取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圈,三级片是商业电影的一个分支,不少知名导演、演员都涉足过这个领域。邵氏公司当年拍这类影片,更多是出于市场需求和商业考量,不能单纯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评判。而且,蔡澜在电影领域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参与监制的许多经典电影,对香港电影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把他简单定义为“靠三级片上位”,显然不公平。
再聊聊“没做到大爱无疆就不该被推崇”的观点。蔡澜一生赚钱不少,也确实把日子过得潇洒自在,吃遍全球美食、游历名山大川。但这就能成为被指责的理由吗?一个人用合法手段赚来的钱,怎么支配是他的自由。难道非得散尽家财做慈善,才算值得敬重?这就好比要求每个有钱人都得成为“比尔·盖茨”,不现实也不合理。蔡澜虽然没走慈善这条路,但他通过文字、节目分享美食、生活感悟,给无数人带来了快乐和启发,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难道就不算贡献?
至于“毒鸡汤”的说法,就更见仁见智了。蔡澜说过很多看似犀利的话,比如“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多储蓄人生经验,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有人觉得这是豁达通透,也有人认为这是宣扬享乐主义。但问题是,所谓“鸡汤”还是“毒鸡汤”,本来就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不能因为自己不认同,就给别人扣上“误导大众”的帽子。这场争议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暴露了当下社会价值评判的撕裂。有人觉得,评价一个人必须看他的道德是否完美,稍有瑕疵就该被批判;也有人认为,应该更包容地看待个体的多样性,关注一个人积极的一面。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其实很难说。
咱们先聊聊“道德洁癖”这事儿。不可否认,道德是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石,我们当然希望每个人都能遵守道德规范。但把“道德完美”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就容易陷入极端。就拿蔡澜来说,就算他早年参与过三级片制作,就能否定他在美食、文学领域的贡献吗?按照这个逻辑,历史上很多名人都经不起推敲——李白嗜酒如命,苏轼妻妾成群,难道他们就不该被敬仰?人都是复杂的,不能用单一标准去“一刀切”。
反过来说,过度包容也有问题。如果对一个人的道德瑕疵视而不见,甚至美化、追捧,同样会带来不良影响。但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区分“瑕疵”和“本质性错误”。蔡澜的经历,更多是时代背景下的职业选择,并没有伤害他人;而如果一个人违法犯罪、严重违背公序良俗,那当然不能被原谅。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争议中,大家连这两者的界限都没搞清楚,就开始互相攻击。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评价一个人,到底该更看重他的“私德”还是“公德”?蔡澜的生活方式,更多是个人选择,只要不违法,旁人无权干涉;但如果一个人利用公众影响力传播错误价值观,那就该被批评。可现实是,很多时候大家把“私德”和“公德”混为一谈,看到一个人生活作风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否定他的全部成就,这显然不合理。
项立刚炮轰蔡澜这事儿,还有个值得玩味的点——为啥非得在人家去世后“开炮”?有人调侃:“活人不好惹,只能怼死人。”这话虽然刻薄,但也道出了部分真相。在网络时代,争议就是流量密码,而“批判名人”更是屡试不爽的套路。现在的互联网,太需要话题了。一条普通的新闻,可能几分钟就被遗忘;但一场激烈的骂战,能持续发酵好几天。项立刚这番言论,不管初衷如何,客观上确实引发了大量关注。网友们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平台的流量上去了,当事人的曝光度也有了,唯独事件本身的真相和思考,被抛在了脑后。
更可怕的是,在这种舆论狂欢中,理性讨论变得越来越难。支持项立刚的人,把他捧成“敢说真话的斗士”;反对的人,骂他“蹭热度、消费逝者”。双方各执一词,互相扣帽子、人身攻击,根本没法心平气和地交流。这时候,蔡澜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已经不重要了,大家争的是“我一定要赢”的快感。蔡澜的人生,确实不适合被当作“道德楷模”来宣扬。他潇洒不羁、享受生活,可能不符合很多人对“成功人士”的想象。但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精彩——他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态度,影响了无数人;他的文字幽默风趣,给读者带来了快乐。这些,难道不值得被肯定吗?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多元化的榜样。有人可以像袁隆平、屠呦呦那样,为国家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也有人可以像蔡澜一样,用自己的热爱和才华,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没必要非得把所有人都框进同一个“完美人设”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道德标准。如果一个人真的做了伤害他人、违背法律的事,该批判就得批判。但在批判之前,能不能先冷静下来,把事实搞清楚?能不能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情绪化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