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法国影后于佩尔专访,为何说生活要趁早,她的人生秘诀是什么
专访于佩尔:于时光长河中的演艺沉思与生命洞见
在时光的悄然流转间,72 岁的法国国宝级演员于佩尔仿若一抹灵动的艺术之光,降临在眼前。她周身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轻盈与松弛之感,那模样着实令人心动。瞧,金棕色的卷发俏皮地散落着,恰似跳跃的精灵在发梢嬉戏;脸上的皱纹,并未成为岁月无情的刻痕,反倒成了恰处的绝美装饰;还有那灰绿色的眼睛,宛如深邃的幽潭,仿若一个谜。在我看来,这样的于佩尔,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神秘书籍,每一次的探寻都会有新的惊喜。

她,无疑是 “我们时代最好的女演员”。回溯其演艺生涯,17 岁便开启了与表演的不解之缘,仿若一颗璀璨的新星初登演艺舞台;25 岁荣膺戛纳影后,如同一朵娇艳的花朵在影坛绚烂绽放。迄今为止,她已经出演了 100 多部电影,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数字。岁月并没有抹去她在演艺道路上的能量和创造力,反而像是经过岁月沉淀的美酒,愈发香醇、迷人。
不得不提的是,她在电影领域创造了众多荣誉,斩获 9 座国际 A 类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的殊荣,其中有两次戛纳影后、两次威尼斯影后、两次凯撒奖最佳女主角。这些荣誉如同璀璨的星光,镶嵌在她的演艺生涯中,熠熠生辉。

然而,于佩尔的魅力绝不仅仅局限于电影的大银幕。电影之外,话剧舞台是她绽放另一种生命力的广袤天地。8 年前,她那优雅的身姿就曾出现在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之上。彼时,她朗读杜拉斯的《情人》,那是一场别开生面、超乎想象的 “演出”。仅仅是她一人,一张椅子,一束聚光灯打下来,在看似简单的舞台上,却似有魔力。她仅凭声音,就能构建起一个完整、如梦如幻的世界。于我而言,这就如同魔法一般,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8 年后的今天,她带着话剧《樱桃园》再次登上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作为契诃夫的最后一部剧作,《樱桃园》历经 120 多年的时光洗礼,却依旧如同一个常青树一般,是世界上被上演次数最多的话剧作品之一。这部话剧描绘出了一个即将消逝的庄园,这里面有一个难以告别过去的女人,让我们看到了时代洪流那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于佩尔此次参与其中,无疑又给这部经典之作增添了许多亮点。
2021 年,这一版《樱桃园》在第 75 届阿维尼翁戏剧节上作为开幕大戏粉墨登场,由阿维尼翁现任艺术总监蒂亚戈·罗德里格斯导演。于佩尔饰演的柳鲍芙这一角色极具韵味。柳鲍芙是那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既是光明的,却又带着忧伤;看似肤浅,实则满心痛苦。她清楚地感受到变革就像汹涌的浪潮在不断靠近,可却依然紧紧地守护着记忆深处的樱桃园。这种矛盾与执着,使我觉得她就像一个在时代浪潮中努力坚守自我的勇士。

4 月 11 日至 13 日,于佩尔要连演三场。这小小的身躯,就像是一个能量的聚集体,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演出间隙,她接受了来自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专访,和我们畅谈戏剧、电影,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樱桃园》中的生命哲思与于佩尔的领悟
《樱桃园》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生命就要过去了,可我好像还没有生活过。”记者抛出这个充满哲理的问题,于佩尔的回答充满了智慧光芒。她认为这是全剧最后的几句台词之一,这是极具力量的话语。这话乍一听似乎略显悲观,然而在某一层面上却如同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真正地去享受生活的美好。而且在她看来,这句话在契诃夫心中的回响应当更为强烈,毕竟他是在自己去世的前一年创作《樱桃园》的,那时的他已病入膏肓,终年仅 44 岁。契诃夫曾经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他当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洞若观火,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留下如此一句发人深省的台词,确实令人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谈到生命短暂,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真实且充实地度过一生,于佩尔的见解相当独到。她觉得,这恰恰是契诃夫通过《樱桃园》期望我们去深度反思的关键所在,而每个人的答案都应当是独一无二的。这出剧最不平凡的地方体现在,它巧妙地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遗憾和期待的生命画卷,这些情绪是互有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然而这恰如我们真正的人生写照 ,人生本就充满复杂性,如同一个难解的谜题。
于佩尔:表演中的自我探索与角色演绎
于佩尔在演艺生涯中的角色体验,深刻地影响着她对人生和自我认知的丰富与深化。在谈及自己是否充分 “生活过” 时,她坦诚分享道: “扮演这些角色着实充实和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演绎过众多女性角色,年龄与身份并非我所聚焦的要点,真正深深吸引我的,是她们背后深邃的思想、独特个性以及曲折坎坷的命运。表演至今,依旧让我的生活满溢着激情与乐趣。我始终笃定地认为,去深入探索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在不断地探索自我。这就像是我们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角色是一面镜子,透过他们,我们能看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被发现的角落。

对于《樱桃园》中柳鲍芙这个关键的角色的剖析,于佩尔更是见解独到,为观众呈现出对角色理解的新维度。很多人都习惯将《樱桃园》定位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去阐释其中深悲情和无奈,然而契诃夫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内心怀揣着的是呈现其喜剧性的初衷。基于这一理解基础,于佩尔在饰演柳鲍芙这一复杂多面的角色之时,便会有意识地去着力凸显出角色身上那些轻盈、欢悦动人的部分。但请注意,这绝不意味着要让角色陷入肤泥沼,而是在用心地深入思考:柳鲍芙在何种时刻会被幸福包围而绽放笑颜,又在什么情境之下会突然火冒三丈,她的情绪究竟是如何起起伏伏、变幻无穷的,通过聚焦于这些细腻的情绪变化,去进一步深度挖掘柳鲍芙这个角色的丰富内涵,使其更加立体可感。
于佩尔:艺术中的情感与表演的真谛
于佩尔所认为的 “樱桃园” 仿佛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宇宙,人人都能在其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星。 “樱桃园是一个充满想象色彩的、富有浓厚哲学韵味、满是隐喻意味的特殊地方 ,它既可以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事物,也可能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幻存在,这恰恰是契诃夫的天才创造之处。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它所代表的含义都不尽相同,或许于某些人而言它可能是一份珍贵的财产,对于另外一些人可能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人,亦或是承载着无尽回忆的一个故事,至于于我而言,我的那个‘樱桃园’究竟是什么,这会永远成为一个神秘而美好的秘密。” 正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 “世外桃源” 一样,于佩尔对于 “樱桃园” 的独特诠释,展现出她对于艺术作品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谈及能始终保持这般长久的演艺生涯,并且源源不断地产生创作激情和奇思妙想的原因,于佩尔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我非常热爱我现在正在从事的演艺事业,当你全心全意地去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就如同为自己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自然而然就会充满活力,在艺术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当然了,我也感觉自己是无比幸运的,因为在我的演艺生涯中,我总是能够遇到那些超级优秀的合作伙伴。无论是在那充满魅力的舞台之上,还是在精彩的电影银幕之前,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孤独地奋斗。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都是无比重要的集体艺术创作形式,而且我始终都无比幸运地与众多才华出众、技艺高超的伙伴们共同携手合作,这是命运给予我最珍贵的礼物,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远不会感到孤单,而是充满了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
于佩尔:表演风格与对艺术传承的看法
于佩尔在采访中谈及自己的表演风格,更是给人带来诸多启发。她提到在演《钢琴教师》的时候,竟连原著都没去读,那是因为导演哈内克这么要求,她便完全听从了导演的引导。她还直言自己不喜欢在表演前进行反复排练,这倒并非不重视,而是在她看来,很多时候,表演时的即兴发挥,反而能比提前排练更灵动地展现角色。这就像在真实的镜头前或者舞台上,那些瞬间的灵感迸发,是无法提前预演也无法精心准备的。这就好比人生,充满了未知性,所以要相信当下的力量,一切都在于此时此刻,在当下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和能量。于佩尔的表演风格,无疑是充满了对表演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也为后来的演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演思路和启示。

在谈到表演的天赋与后天努力孰重孰轻的时候,于佩尔给出了她自己独具慧眼的答案:演戏更多的是靠运气与决心。也许,在表演之路上,真正追求什么有时候自己都不太确定,表演于她而言就像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状态。这就像是一种缘分,当你遇到合适的角色、导演和团队,一切都那么水到渠成。
于佩尔:艺术与中国演艺界的关联
当被问及对中国导演的看法时,于佩尔毫不吝啬自己对贾樟柯、毕赣、娄烨等人的欣赏。在欧洲,尤其是法国,中国电影已经逐渐崭露头角。就在不久前,管虎的作品《狗阵》在法国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那浓烈的中国风与深刻的内涵让法国观众深深着迷;邵艺辉的《好东西》也即将在法国上映,那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叙事结构预示着又将掀起一阵中国电影热潮。于佩尔不仅对老一辈导演的佳作赞叹有加,对于新一代导演的崛起也是充满期待,这无疑为中法两国电影的交流合作开启了一道崭新的大门。
于佩尔这两年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每一趟旅程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去年,她不仅参与了话剧《玻璃动物园》的精彩演出,还参加了两档极具吸引力的电视节目录制。在《演员请就位》这个真人秀节目里,和一众年轻演员同台切磋交流 ,她看到了中国年轻演员的无限潜力和创造力,不同演员对演绎方式的不同探索让她大开眼界,那是在中国演艺界蓬勃发展的活力体现;而《最美中轴线》这档节目更是让她充满感动。演员陈建斌带领她参观中央戏剧学院,看着中戏那浓厚的艺术氛围,再看着学生们对表演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她仿佛看到了中国演艺界未来的希望之星正在冉冉升起。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中国之旅,更是于佩尔深入体验中国演艺文化、感受中法演艺交流碰撞的奇妙之旅。
于佩尔,这位演艺界的传奇人物,用她的一生诠释着表演的魅力,用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给演艺界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