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挤不出,短剧一哥柯淳演技翻车,一天2万工资咋挣?
《无限超越班》的舞台灯光亮得刺眼,柯淳蹲在地上揉眼睛的画面被镜头无限放大,挂在热搜上的#短剧一哥泪腺罢工#话题阅读量三小时破亿。
这个号称"竖屏影帝"的年轻人昨天还在抖音收割着"哥哥杀我"的弹幕,今天就被刘涛一个眼神杀得溃不成军。
台下的曾志伟边摇头边跟吴镇宇耳语:"现在的年轻人,赚着日薪两万演这种戏?"
短剧圈劳模不是白叫的。
柯淳去年在海南拿奖的《顶级豪门总裁成了我的金丝雀》,剧组七天拍完四十集,他能在保姆车上卸完妆立刻切换成《好一个乖乖女》的破碎感哭戏。
竖屏镜头里他确实有本事,三秒挑眉五秒落泪,数据证明这套公式能撬动20亿播放量。
但横屏镜头就像卸妆油,没了BGM和柔光滤镜,连泡面卷发都透着股影楼写真味。
节目组给的考题其实在放水。
让演了五十个霸总的柯淳处理姐弟恋分手戏,本意是给个台阶下。
刘涛现场改戏改得够明显了,临时加了个披外套的细节递戏,但凡接得住就能吹成"前辈提携后辈"的佳话。
结果柯淳全程盯着地板数瓷砖缝,硬是把苦情戏演成了自闭症少年康复训练。
最绝的是刘涛上手掰他下巴那下,观众都能听见演技滤镜碎裂的咔嚓声。
向华强当场开价要签人的举动更魔幻。
这位港圈大佬盯着柯淳430万抖音粉丝的数据,眼睛比看见周润发年轻时还亮。
短剧圈现在就是个资本赌场,平台拿着大数据算演员的"爆款系数",投资人追着"流量转化率"跑马圈地。
柯淳的日薪两万就是这么来的——不是演技值这个价,是算法认定他的脸能撬动下沉市场。
导师席吵得最凶的时候,后台编导正在剪预告片。
郝蕾那句"技术性流泪"被做成鬼畜视频,吴镇宇的TVB梗配上《难兄难弟》BGM,曾志伟的港普吐槽加上熊猫头表情包。
这年头观众早看透了,所谓演技修罗场不过是新型流量密码。
倒是节目播出后,横店短剧剧组突然集体加表演课,价格翻倍的台词指导供不应求。
短剧演员现在卡在鄙视链中间。
老戏骨觉得他们毁表演,饭圈女孩捧他们当电子榨菜,平台拿他们当人形印钞机。
柯淳简历上写"上戏科班"那栏特别刺眼,当年教他的表演系主任现在逢人就解释:"我们真教过斯坦尼体系"。
有业内人士爆料,某平台正在开发AI换脸技术,以后连真人哭戏都能省了,直接输入"破碎感0.8,泪量1.5ml"参数自动生成。
节目录制结束那晚,柯淳工作室发了条"虚心接受批评"的微博,评论区成了大型魔幻现场。
60后剧迷在骂内娱药丸,00后粉丝在刷"哥哥不哭",影视公司老板在私信商务合作。
最扎心的是有条热评:"建议日薪按有效表演帧数结算,这样你该倒贴节目组钱"。
横店凌晨三点的酒店里,柯淳刚挂掉经纪人电话。
新接的短剧项目叫《破产后我成了首富白月光》,合同规定十天拍完六十集。
窗外有无人机在拍路透,他对着镜子练微笑时突然想起刘涛说的那句话:"演员的眼睛不是美瞳展示器,得装得下人间烟火。
"手机屏幕亮起来,抖音自动推送了他三年前的话剧演出片段,那时他演《雷雨》里的周冲,谢幕时掌声响了七分钟。
短剧市场今年要冲800亿,资本寒冬里这算是最暖和的炕头。
但看着《无限超越班》里王星那场被绑架戏,柯淳应该明白了个道理:能骗过算法的人设,终究骗不过观众的眼睛。
现在问题抛给所有人:当竖屏霸总每天在手机里深情告白,横屏演员在镜头前挤不出眼泪,到底是我们对表演的要求太高,还是对流量的底线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