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娃登上武汉戏码头,千人功夫扇演绎问津薪火


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4月10日上午,在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千余名学生手持红扇,齐声呼喝。随着铿锵有力的音乐响起,红色扇面翻飞如浪,弓步冲拳、云手转身,一招一式尽显中华武术的刚柔并济。这是该校“阳光大课间”的经典板块——千人功夫扇。校长程曙红站在操场边,望着孩子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欣慰道:“我校始终践行‘好学 力行’的育人宗旨,这不是口号,而是要让每个孩子在实践中找到成长的光。”

千人功夫扇

各班自选大课间套餐

上午9时45分,40分钟的大课间拉开帷幕。操场被划分为三大板块:低年级学生在地面彩绘的“跳房子”“走迷宫”中嬉戏;中高年级学生则分组进行足球、跳绳和田径训练;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操场中央千名学生共同舞动的功夫扇。

武术操

“传统课间操曾是全校统一的广播体操,时间仅20分钟,内容单调,学生积极性低。”副校长王曙梅介绍,落实“双减”政策以来,学校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理念,将大课间升级为“运动课程群”,将体质提升、文化传承与五育融合深度结合:武术操强健体魄,地面彩绘游戏激发创意,球类运动培养团队精神,“每天40分钟的运动时间,让学生从教室中解放出来,拥有会呼吸的校园生活”。

地面彩绘游戏

推行之初,挑战接踵而至。“场地如何有效利用,从而让全校23个班级同时活动?师资不足,如何保障多样化项目的专业性?”王曙梅回忆,学校将操场划分为动态功能区,让各班自选大课间活动套餐:低年级以安全游戏为主,高年级则利用球类和田径设施;同时,通过教师培训、外聘专业教练等补充师资。如今,大课间已成为学生释放压力的“快乐时光”。

“以前做操总想偷懒,现在我能选喜欢的足球,还能和同学比赛!”五年级同学小李擦了擦汗,笑容灿烂。

绿茵场上

“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我们的大课间正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行动;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心健康更是全面发展的基石。”程曙红补充说。

“移动游乐场”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学校还开展了首届校园吉尼斯挑战赛,比赛通过前期广泛宣传,面向全校师生征集体育项目,包括一分钟跳绳、50米跑、摸高等六大类。通过比赛,提升选手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及操作技巧等,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突破自我、顽强拼搏的精神,深受学生欢迎。

首届校园吉尼斯挑战赛

38个社团玩转“第二课堂”

陶艺课程

学校特别搭建学生作品展厅

下午3时35分,课后服务铃声响起。教学楼内,陶艺社团的学生正专注地捏制泥坯;操场上,足球社团的队员在教练指导下练习射门;音乐教室里,葫芦丝社团的孩子们合奏《龙的传人》……“38个社团覆盖所有学生,班班有特色,人人有选择。”程曙红说,“通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减轻家长焦虑,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学生陶艺作品

绘画作品

记者了解到,学校梳理和挖掘了旧街问津文化、花朝文化、茶文化及红色文化等本土文化,将之融入课后服务特色社团,其中融入问津文化的特色社团有国学经典论语诵读、朗诵社团、问津情景剧、非遗皮影戏社团等,体现花朝农耕文化的社团有非遗剪纸、陶艺、折纸、扭扭棒、超轻黏土、花艺和劳动实践社团等。

编织作品

扭扭棒作品

副校长李年杰介绍,为解决专业师资短缺问题,学校将培训现有教师和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陶艺课由非遗传承人指导,足球训练由专职教练带队,器乐课程则通过教师假期自学葫芦丝后传授给学生。

“我们要求每位老师发挥特长,哪怕从零开始学。”音乐教师王庆带领的合唱团多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她坦言:“以‘个性发展点亮星光’为追求,学生眼里的光,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趣味科学社团

绘画社团

社团活动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语文课上的朗诵技巧用于情景剧排演,数学课上的对称知识融入剪纸设计,科学课上的种植实验在劳动基地实践。

“社团不是‘玩’,而是课堂的延伸。”数学教师兼舞蹈社团指导老师左小英介绍,学校还将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转化为社团攻关课,建立“学科教师+社团导师”协同机制,如舞蹈、音乐和语文教师共同排演情景剧,既保障艺术素养培育的专业性,又确保教学目标的精准落地,“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样的项目让知识‘活’了,兴趣也浓了”。

舞蹈社团

书法社团

其中,《孔子使子路问津》《问津谣》《问津鼓艺》等系列情景剧连续三次获新洲区中小学艺术节金奖,在武汉市展演,“山里娃登上武汉戏码头”,并荣获武汉市中小学生校园课本剧优秀奖。

山里娃登上武汉戏码头

每学期末,学校还通过舞台展演、作品展览和视频展播等方式展示成果。家长李女士感慨:“孩子变得自信了,回家还教我做手工!”

游泳课程

茶山菜畦养成“小管家”

同一时间,教学楼后面的劳动教育基地里,三年级学生小涂蹲在菜畦边,小心翼翼拔除杂草。“这是艾草,能驱蚊哦!”她指着嫩绿的植株,语气自豪。

劳动教育基地

班主任胡一月老师介绍,这块劳动教育基地被划分为茶园、菜园、果园和中草药园四个区域,由23个班级“承包”管理。“孩子们可以亲手种植各类蔬菜、花卉,体验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的全过程,从而理解‘劳动创造价值’。”胡老师说。

三(3)班小王同学的家长说:“我家孩子认识了不少农作物,会主动跟我去田间拔草浇水,会理解父母劳动的辛苦了,劳动教育让她更懂事了!”

植物生长日记

劳动教育不仅限于田间地头。学校开设“生活自理小能手”比赛,鼓励学生整理书包、叠衣服;“小厨师养成记”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中的烟火气,学生自理能力、协作精神显著提升;定期举办劳动技能竞赛,结合劳动文化节,每学期设置主题劳动周,例如,“环保劳动周”,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校园环境清洁、环保手工制作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职业体验周”,安排学生到不同职业场所进行短期体验,如医生、警察、消防员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特点和价值。

二(2)班小董同学的家长发现,孩子在家主动叠被子、洗碗、扫地,“以前喊不动,现在成了‘小管家’”。

体验劳动全过程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传承。学校将本地茶文化、中草药种植纳入课程,与茶企合作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采茶、制茶、品茶,不仅学会了技艺,更理解了‘耕读兼善’的意义。”学校党总支副书记王齐军介绍,“劳动教育打通了书本与生活的壁垒,这正是以生为本、回归教育规律的体现。”

走进茶山

无人机飞进村小课堂

当天下午,一场特殊的教研活动在旧街街中心小学举行。来自青山区钢都小学的党越老师正带领六年级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1》,党老师以“健康生活挑战赛——爱运动、爱健康、爱游戏、慧分析”为情境,引导学生化身“小小调查员”,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全过程。

示范课堂

课堂中,学生不仅从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多角度呈现调查结果,更在讨论中领悟“不同统计图适用场景”的核心逻辑。党老师巧妙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实时生成动态图表,让抽象的数据“活”了起来。

培养数据思维

评课现场,有的老师赞扬了党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和严谨的教学逻辑,让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有的老师对课堂上丰富的互动环节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有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旧街街中心小学教师苏盛花曾在观摩课后,尝试将故事情境融入数学教学,“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连最调皮的孩子也举手了。”

无人机进校园

对话机器人

“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进科技进校园活动,将人工智能、无人机、编程等教育纳入特色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青山区钢都小学校长李井年介绍,自2024年结对以来,两校通过同上一堂课、教学诊断、名师示范、专家讲座、联合教研、特色课程共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内驱力,激起奋进之心,“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正通过城乡联动缩小差距。”如今,村小的学生也能参与无人机社团,城乡孩子在同一个平台上探索科技奥秘。

城乡联动

劳动基地的草药随风轻摇,陶艺教室的作品静静晾晒,荣誉墙上的奖状记录着成长。“五育并举,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发光体’,以‘德润童心,行启未来’为指引,通过劳动实践涵养品格、阳光运动锤炼身心、社团活动启迪智慧,培育知行合一、体魄强健、个性舒展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程曙红说,在这所乡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种子已破土而出,正迎着阳光,茁壮生长。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发光体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