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宋清辉炮轰胖东来恐遭百万索赔!放话死磕,网友:你才蹭流量
一句“胖东来是一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变着花样靠流量活着”,让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可能摊上了百万索赔的官司!4月5日,胖东来商贸集团发布公告,拟起诉宋清辉名誉侵权,索赔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称将“坚决依法维权”。这一事件迅速引爆网络,不仅因为涉事双方的身份特殊——一边是“零售业顶流”胖东来,一边是拥有百万粉丝的经济学家,更因为这场诉讼直指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专业人士的公开评论,边界究竟在哪里?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宋清辉在微博“胖东来基层员工平均月薪9886元”话题下的评论。他直言胖东来“缺乏核心竞争力”,并称其“靠流量活着”。这番言论很快被胖东来法务团队盯上,认为其“涉嫌贬损公司品牌形象”,构成名誉侵权。而宋清辉的回应同样强硬,他在微博放话“死磕到底”,并表示“言论自由不容侵犯”。双方针锋相对,让这场法律对决从一开始就充满火药味。
从法律角度看,这场纠纷的核心在于“专业评论”与“商业诋毁”的界限。《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但同时,《宪法》也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尤其是专业人士对公共事务的评论权。那么,宋清辉的言论究竟是“合理批评”还是“恶意贬损”?司法实务中对此存在不同解读,一般认为经济学家对于企业的评价归属于公众人物针对公共事务的研讨范畴,法院在进行审理之际,会斟酌其言论是否立足于事实、是否存有主观恶意,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等诸般因素。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言论的代价可能远超想象。值得注意的是,胖东来此次的维权并非孤例。就在同一天,该公司还公布了另外8项诉讼案件和8件拟起诉案件,其中包括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红内裤事件”博主。这一系列动作表明,胖东来正在采取更强势的法律手段维护品牌声誉,甚至设立了“维权处理专业团队/个人合作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协助打击侵权行为。
宋清辉的案例尤其值得玩味。作为经济学家,他的言论往往被视为“专业分析”,影响力远超普通网友。但正因如此,其言论的法律风险也更高。2023年,某财经大V因发布不实企业负面信息被判赔50万元;2024年,一名行业分析师因夸大某上市公司风险被起诉。这些案例都表明,专业人士的言论自由并非无边界,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同样要承担相应责任。
这场诉讼的另一个争议点是百万索赔的合理性。胖东来在公告中强调,索赔金额是“综合评估品牌价值及社会影响力”后确定的。但法律界对此看法不一。有部分观点认为,名誉侵权赔偿通常以实际损失为准,若胖东来无法证明宋清辉的言论导致具体经济损失,百万索赔可能难以获得法院全额支持。但也有观点指出,胖东来作为区域性零售巨头,品牌美誉度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恶意贬损言论确实可能对其商业价值造成深远影响。
这场官司无论结果如何,都已引发全社会对言论边界的重新思考,网友的评论也很值得玩味。而更深层的问题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企业名誉权?专业人士的批评权又该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行使?
目前,案件尚未进入司法程序,宋清辉已表示将死磕到底。无论最终判决如何,这起案件都可能成为界定“专业评论法律边界”的标志性案例。而对于普通网民和自媒体从业者来说,此案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在按下“发送”键前,务必三思——你的言论,可能价值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