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的10个子女真实罕见留影,后代人丁兴旺,一家人非常幸福!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6年7月9日,在南京大方巷,一张珍贵的全家福记录了白崇禧一个大家庭的团聚。
照片的中心位置,白崇禧身着笔挺的军装,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久经沙场的坚毅与沉稳,此时的他,已历经无数战火的洗礼,刚刚升任国防部长不久,成为民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可谓意气风发。
坐在他身旁的,是他的妻子马佩璋,她仪态优雅,笑容温婉,尽管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她的美丽与气质依然不减当年。
孩子们围绕在父母身边,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幸福的画面,长子白先道和次子白先德站在父母身后,身姿挺拔,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三子白先诚、四子白先忠、五子白先勇、六子白先刚、七子白先敬依次排列,他们个个朝气蓬勃,或带着纯真的笑容,或流露出少年的青涩,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三个女儿白先智、白先慧、白先明,她们面容姣好,气质温婉,穿着得体的服饰,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
在这张照片中,每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能让人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他们的笑容,仿佛穿越了时空,将那份浓浓的亲情传递到了今天。
白崇禧,这位在民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素有“小诸葛”之称,189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自幼聪慧,心怀壮志,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他顺利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从保定军校毕业后,白崇禧投身于广西的军事舞台,他先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他率领部队南征北战,成功击败了旧桂系军阀,结束了广西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成为新桂系的核心人物之一。
随着北伐战争的爆发,白崇禧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他担任北伐军副总参谋长,协助蒋介石指挥作战,从广西镇南关一直打到河北山海关,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一代名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白崇禧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在他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中国军队成功地在台儿庄围歼了大量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除了台儿庄战役,白崇禧还参与指挥了武汉会战、南昌会战、桂南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在桂南会战中,白崇禧更是亲自指挥杜聿明的第五军,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了昆仑关大捷,这场胜利是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首次取得的攻坚战胜利。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白崇禧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但此时的他已经逐渐陷入了政治的漩涡中心,随着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白崇禧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曾试图在东北战场和中原战场挽回败局,但最终都未能如愿,在淮海战役中,白崇禧拒绝援助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这一举动不仅加剧了他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也使得国民党军队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此后,白崇禧又与李宗仁联合逼蒋下野,试图与共产党进行和谈,但最终未能成功,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白崇禧不得不逃往台湾。
在台湾,他虽然名义上担任了一些职务,但实际上却受到了蒋介石的严密监视和排挤,失去了往日的权力和影响力,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湾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在这张珍贵的全家福中,白崇禧与马佩璋无疑是整个画面的核心,他们的爱情故事,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和谐动听。
白崇禧与马佩璋的缘分,始于1925年,彼时,32岁的白崇禧,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新桂系的核心人物之一。
而22岁的马佩璋,出身于桂林的一个回民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温柔娴静,是桂林有名的美人,马佩璋的父亲马健卿,是一位颇具远见的长者,他看中了白崇禧的才华和潜力,认为他日后必成大器。
于是亲自出面,为两人牵线搭桥,在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白崇禧与马佩璋的初次见面,却意外地和谐与默契,两人相谈甚欢,彼此都对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之后,他们便在家人和朋友的祝福声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启了一段相濡以沫的人生旅程。
除了在生活中相互扶持,马佩璋在白崇禧的事业上也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禧长期在前线指挥作战,马佩璋则在家中照顾着整个家族的老老小小。
她不仅要操心家人的衣食住行,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带领着全家八十多口人,辗转多地,躲避战乱。
然而,再恩爱的夫妻,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在白崇禧的军旅生涯中,曾发生过一段小插曲,当时,白崇禧在广西督战期间,由于战事紧张,生活单调,他感到十分寂寞。
他的副官许辉生为了讨好他,自作主张地给他找了一位风月场的女子,但白崇禧看后却不耐烦地拒绝了,他表示自己想要找的是一个良家女子,许辉生为了达到目的,竟然狠下心来,将自己没过门的未婚妻王氏介绍给了白崇禧。
王氏面容姣好,温柔可人,白崇禧与她相处一段时间后,便陷入了情感的漩涡,不久之后,王氏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黑仔。
纸终究包不住火,马佩璋很快就得知了这件事情,当她听到这个消息时,如遭雷击,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愤怒,但她并没有被情绪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思考着应对之策。
在这个关键时刻,冲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于是,她决定先与白崇禧坦诚地谈一谈,白崇禧深知自己对马佩璋和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他最终还是割舍不下与马佩璋多年的感情,选择了回归家庭。
随后,马佩璋又找到王氏,她并没有对王氏恶语相向,而是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她交谈,王氏听了马佩璋的话,心中既感激又愧疚。
她知道自己理亏,也明白自己与白崇禧之间的感情只是一段错误,于是,她接受了马佩璋的安排,带着那笔钱离开了。
马佩璋的大度和智慧,不仅化解了这场婚姻危机,还让白崇禧对她更加敬重和感激,从那以后,白崇禧彻底收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和事业中,他与马佩璋的感情也变得更加深厚。
两人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马佩璋陆续为白崇禧生下了九个子女,加上之前王氏所生的儿子,他们一共有十个子女。
马佩璋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她精心地抚养和教育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出息的人。
白崇禧去世后,他的子女们继续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行,长子白先道,虽然身世特殊,但在白崇禧与马佩璋的关爱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火商。
三子白先诚,在核动力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了行业内的佼佼者。
四子白先忠,成为了美国工程院院士,担任福斯特慧勒开发公司总裁。
五子白先勇,无疑是白崇禧众多子女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一位,他是著名的华人作家,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的奇才”。
1937年,白先勇出生于广西南宁,幼年时期,他便跟随父母四处奔波,先后迁居重庆、上海、南京等地,1952年,白先勇来到台北,与父母团聚,在台北建国中学读书期间,他的文学才华逐渐崭露头角。
一次,国文老师李雅韵替他投稿了一篇文章到《野风》杂志,没想到这篇文章竟然被刊登了出来,老师的鼓励让白先勇坚定了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
1957年,白先勇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在这里,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这份杂志成为了他们展示文学才华和推广西方文学的平台,培养了“战后”台湾一代小说家。
白先勇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个人情感方面,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挣扎,他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需要巨大的勇气,他与同性爱人之间的感情,真挚而深厚。
白崇禧家族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史诗,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在时代的变迁中,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如何传承家族精神,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
通过了解白崇禧家族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感受到家族传承的重要性,它也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族精神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支撑。
参考资料
抗战纪念网综合——白崇禧2018-09-06
深圳特区报——白先勇出书追忆白崇禧 称父亲做的很多事被曲解 2014年04月10日
中国新闻网——作家白先勇忆父亲白崇禧:穿戎装 不准骂佣人 2014年04月09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