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乔冠华与新婚妻子章含之在家中开怀大笑,一张罕见的合影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67年的春天,史家胡同51号,章含之从那古朴的院门走出,她身姿优雅,带着知识分子独有的气质,前往斜对面的文具店,不经意间,门口走进一个消瘦修长的身影。

此人戴着眼镜,神色严峻,周身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瞬间吸引了章含之的目光,她不由自主地多打量了几眼,只见他目不斜视地买了写字的纸,便转身离去。

章含之心中好奇,从售货员的交头接耳中,得知这个男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乔冠华,那时的乔冠华,早已在外交领域崭露头角,他的名字,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如雷贯耳。

这次偶遇,在章含之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乔冠华那独特的气质和冷峻的面容,让章含之在之后的日子里,偶尔也会想起这个在文具店匆匆一瞥的男人,只是她没有想到,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有更深的羁绊。

在那次文具店的偶遇之前,乔冠华与章含之各自沿着不同的轨迹前行,他们的人生,犹如两条平行的河流,各自奔腾,却尚未交汇。

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一路跳级,16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主修国文时,成为朱自清的得意门生。

后又转入哲学系,在冯友兰和金岳霖等大师的教诲下,不断拓展着自己的思想深度,留学德国期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对国际政治和战争史的深入研究,为他日后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乔冠华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以笔为武器,在《时事晚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诸多犀利深刻的国际评论文章,其辛辣的文笔和独到的分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连毛泽东都称赞他的文章“可抵两个坦克师”。

1939年,乔冠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外交事业。

从朝鲜停战谈判到日内瓦会议,从万隆会议到十四国讨论老挝问题会议,再到联合国恢复中国席位,乔冠华始终活跃在外交舞台的最前沿,成为了新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命运似乎喜欢给这位才华横溢的外交家出难题,1970年,乔冠华的妻子龚澎,这位同样优秀的外交工作者,因急性脑部出血不幸离世。

龚澎不仅是乔冠华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事业上的知己,两人携手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共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龚澎的离去,让乔冠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而此时的章含之,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她出生于上海,是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的养女,1960年,章含之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之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

196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成为了毛泽东的英文教师,这一经历,让她的整个人生都受益匪浅。

章含之的第一段婚姻,是与北京大学教授洪君彦,两人在1949年的一次圣诞舞会上相识,当时14岁的章含之对洪君彦一见钟情,而洪君彦也被章含之的青春活力所吸引。

经过多年的恋爱,他们于1957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育有一女洪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婚姻生活变得不再如当初那般甜蜜。

1972年,章含之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这段维持了15年的婚姻,最终以离婚收场,离婚

在毛主席的关心和推荐下,章含之正式踏入了外交部的大门,成为了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外交舞台上的一员,彼时的乔冠华,已经是外交部副部长,在外交领域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刚进入外交部的章含之,被分配到亚洲司四处,成为了一名普通职员,然而,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职位平凡而感到沮丧。

相反,她充满了干劲,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而乔冠华,作为她的领导,在工作中与她的接触也逐渐频繁起来。

在一次重要的外交会议筹备期间,乔冠华需要一份关于国际形势的详细分析报告,章含之主动请缨,承担了这份报告的撰写工作,当她将这份报告呈交给乔冠华时,乔冠华被她的专业素养和认真态度所打动。

从那以后,乔冠华开始更加关注章含之,他发现,这个年轻的女同事不仅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工作中的交流和讨论中,章含之常常能提出一些让乔冠华深思的观点和建议,这让乔冠华对她的欣赏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工作中的默契也越来越高,他们常常一起探讨外交问题,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经验,在一次与外国代表团的谈判中,乔冠华和章含之密切配合,成功地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合作协议。

在谈判过程中,乔冠华凭借着他的机智和敏锐,巧妙地应对了对方的各种刁难和挑战,而章含之则凭借着她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为谈判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次谈判的成功,不仅让两人在外交部赢得了赞誉,也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随着乔冠华与章含之感情的升温,他们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重重压力,在那个相对传统的年代,二婚本身就容易受到人们的议论,更何况他们之间还有着22岁的年龄差距。

乔冠华的子女们,对父亲的这一选择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在他们看来,母亲龚澎与父亲携手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而真挚。

母亲的离去才仅仅三年,父亲就选择再婚,这让他们难以接受,而且,章含之与父亲年龄相差如此之大,他们担心父亲只是一时冲动,这段感情不会有好的结果。

但乔冠华心意已决,他深知自己对章含之的感情是真挚而深沉的,他不愿意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幸福。

与此同时,社会上的流言蜚语也如潮水般涌来,一些人对他们的感情指指点点,认为乔冠华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外交家,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

而他与章含之的婚姻,会让他的形象受损,还有一些人则对章含之充满了质疑,认为她是为了乔冠华的地位和名声才与他在一起的。

这些外界的压力,并没有让乔冠华和章含之退缩,他们深知,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只要彼此相爱,就应该勇敢地走下去。

章含之在面对外界的质疑时,始终坚定地站在乔冠华的身边,她愿意与乔冠华一起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乔冠华也同样坚定,他为了能够与章含之在一起,甚至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子女赶出家门,这个决定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

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子女们冷静下来,也才能让自己和章含之的感情得到尊重,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女们会理解他的选择。

1973年12月11日,在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与考验后,乔冠华与章含之终于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一天,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映照着他们幸福的笑容,所有的困难与压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甜蜜的回忆。

婚礼没有奢华的排场,也没有盛大的仪式,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而质朴,他们只是邀请了一些亲朋好友,共同见证了这个神圣而温馨的时刻。

婚后,乔冠华搬进了史家胡同51号,这里成为了他们爱的港湾,起初,按照习俗,本打算让章含之搬到外交部为乔冠华装饰一新的新宅。

但周总理听说此事后,考虑到章士钊先生的故居需要有人照料,便劝说乔冠华搬到了史家胡同51号,周总理的关心,让乔冠华和章含之倍感温暖,也让这个家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情

命运似乎对乔冠华格外残酷,1977年3月,乔冠华突发心肌梗塞,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他的生命暂时脱离了危险,但身体却变得十分虚弱,章含之日夜守在乔冠华的病床前,衣不解带地照顾着他。

病情稍好出院后,乔冠华又被查出患上了肺癌,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章含之几乎崩溃,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她要坚强地面对这一切,陪伴乔冠华一起与病魔作斗争。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0岁,在乔冠华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章含之整天以泪洗面,她的生活变得毫无色彩。

在乔冠华去世后,直至2008年章含之病逝,终生没有再嫁人。

章含之与乔冠华的爱情,虽然历经波折,但却始终坚定,他们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相遇,携手走过了人生的一段旅程。

他们的爱情,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珍惜身边的人。

参考资料

人民网——史家胡同51号:章含之与乔冠华十年风雨相依(4)——2011年07月24日 15:25

北方网——章含之的传奇人生(组图)2008-01-28 11:45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章含之与乔冠华之恋 2008-01-29 08:59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