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平爆火的《北上》才发现,当配角足够出彩时,主角只能靠边站
每当提起国产年代剧,总让人想起那些醇厚如老酒的经典之作。
从《人世间》的东北往事到《父辈的荣耀》的家族沉浮,这类作品总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
而今年央视一套推出的新剧《北上》,无疑又给年代剧的江湖添了一把烈火。
首播收视率破3,平台热度登顶,开局便赚足了观众期待。
可追完四集后,这部剧给我的感受却像坐过山车,一边是老戏骨们贡献教科书级演技,看得人直呼过瘾。
另一边却是年轻主演用力过猛的尴尬瞬间,生生把年代剧演成了“年代偶像剧”
追平已经更新的剧集才发现,在这部剧中,当配角足够出彩时,主角只能靠边站。
01
《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镜头对准了靠水吃水的运河人家。
胡军饰演的船老板谢天成,开场便用一条晃眼的大金链子镇住了场子。墨镜一戴,大手一挥,活脱脱一个暴发户的嚣张模样。
可当时代更迭,运河运输日渐式微,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男人,转眼成了追着债主讨钱的落魄户。
胡军的表演堪称“无声处听惊雷”。
讨债时他醉醺醺地瞪着眼睛,脖颈上的青筋随着情绪起伏跳动,明明一句台词没说,却把中年人的窘迫与不甘全写在了泛红的眼眶里。
从挺直的腰板到佝偻的背影,一个角色的二十年沧桑,被他用肢体语言演出了岁月重量。
萨日娜老师则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抢走了观众的眼泪。
她饰演的马奶奶,面对孙女“我们住到什么时候”的提问时,嘴角的笑意突然僵住,眼神像是被针扎般颤动,却又在下一秒强行扯出慈祥的弧度。
这种强颜欢笑的细节,让多少观众想起了自家老人报喜不报忧的模样?
李乃文更是贡献了“四两拨千斤”的表演。
他饰演的周宴临,听到孩子要钱时笑着调侃“你们这是抢劫啊”,可眼角的皱纹里分明藏着宠溺。
发现少女马思艺打工还债时,他转身深呼吸的镜头堪称神来之笔,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慷慨激昂,但那个微微颤抖的肩膀,已然道尽成年人对生活无奈的共情。
更别提齐欢、刘威葳这群“剧抛脸”演员。
齐欢饰演的船娘,在码头卸货时随手抹汗的动作,活脱脱就是运河边劳作了半辈子的妇人。
刘威葳面对丈夫破产时,一边切菜一边掉泪的戏份,愣是把砧板上的萝卜片切出了刀光剑影的决绝。
正是因为有了实力派和戏骨,《北上》的含金量才直线上升。
02
可惜的是,当镜头转向年轻主演时,画风突然从电影质感切换成了短视频现场。
白鹿饰演的夏凤华,顶着刻意抹黑的“脏脏妆”登场。
如果说《山海情》里热依扎的村妇造型是风吹日晒的真实痕迹,那白鹿脸上不均匀的灰褐色粉底,简直像是刚在煤堆里打了个滚。
更要命的是她挤眉弄眼的表演方式,跟人吵架时眼珠子瞪得像铜铃,咧嘴笑时恨不得把后槽牙都露出来,活生生把直爽少女演成了街头混混。
最灾难的还是戴牙套的设计。
每当她情绪激动,吐字不清的台词配合着翘到天上的嘴唇,仿佛下一秒就要喷出口水。
有场戏里她对着长辈撒娇,可那副龇牙咧嘴的模样,吓得屏幕前的观众直往后仰,这哪是孙女哄奶奶,看起来好尴尬!
欧豪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儿去。
33岁演高中生本就勉强,偏偏剧组的柔光滤镜开得比美颜相机还狠。
当他穿着校服在教室亮相时,磨皮到发光的脸配上深邃的法令纹,活像是误入校园的社会青年。
更尴尬的是他设计的小动作,被母亲训斥时抓耳挠腮,与同学争执时歪嘴冷笑,每个表情都在大喊“快看我在演戏”。
有场重头戏堪称“演技车祸现场”。
听说家里要卖船,欧豪先是45度角仰望天空,接着突然抱头蹲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得像是短视频平台的土味短剧。
当镜头推近时,观众甚至能看清他用力过猛憋出的抬头纹——这哪是青涩少年,分明是装嫩失败的典型案例。
...
03
平心而论,《北上》的剧本底子相当扎实。
导演用运河运输的兴衰串起两代人的命运,花街巷的烟火气与时代变迁的阵痛交织,处处可见《大江大河》式的厚重感。
更难得的是剧中关于“北漂”的隐喻:当船民们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河道,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背井离乡?
这种将个体命运嵌入时代齿轮的叙事野心,原本有望让该剧成为又一部国民级爆款。
可惜剧方在选角上走了步臭棋。
当胡军、萨日娜在镜头前展现生活流的演技时,年轻主演们还在用偶像剧套路应付角色。
这就好比一锅老火靓汤里突然被扔进两包方便面调料——再好的食材也经不起这么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