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思新综艺遭心理师解读:疗愈还是自说自话?
赵露思的新综艺《小小的勇气》自开播以来,话题不断,褒贬不一。这档综艺主打心理疗愈,让赵露思深入乡村,和村民、孩子们一起生活,本是想打造一场温暖治愈的心灵旅程,却在播出后引发了诸多争议,而心理师的专业视角或许能为我们理解这场争议提供新的思路。
从专业心理角度来看,这档节目立意可圈可点。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节目以“治愈”为主题,通过赵露思在乡村生活中的体验,传递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鼓励大家寻找内心“小小的勇气”,这对唤起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有着积极意义。而且赵露思勇敢分享自己患抑郁症的心路历程,也可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减少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
然而,节目在具体呈现和互动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赵露思在节目中的某些言行被观众指责为“消费苦难”“自我中心”。比如在面对山区孩子爬悬崖采松茸的视频时,她关注的是孩子们行为“很酷”,而非孩子们生活的艰辛;在与山区孩子交流时,询问他们为何不学艺术,却忽略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这种缺乏共情的表现,让观众觉得她与乡村生活的现实脱节。从心理学的共情理论来讲,共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有效沟通的基础,在一档旨在疗愈和传递温暖的节目中,主持人或嘉宾缺乏共情能力,会让节目大打折扣。
赵露思在节目中不断倾诉自己工作压力和精神疾病的困扰,这一行为也饱受争议。虽然她分享患病经历的初衷可能是想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引起共鸣,但在贫困山区村民面前诉说自己的不易,形成的强烈反差,让观众难以产生共情,甚至觉得她是在“卖惨”。从心理师的角度看,她没有考虑到倾诉对象的背景和感受,在不恰当的场合过度聚焦自身,导致沟通出现障碍。
此外,网友还质疑赵露思团队借病情进行复出营销。生病时低调处理,病情好转后便频繁热搜、复工录综艺,这种操作加深了大众对她“利用病情炒作”的怀疑。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明星与大众在认知和期待上的冲突,大众期待明星在面对疾病时真诚对待,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
《小小的勇气》有一个好的出发点,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平衡明星体验、公益传递和观众感受之间的关系。希望未来的类似综艺,无论是明星还是制作团队,都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心理健康和公益的内涵,真正做到以真诚之心传递温暖与勇气,而不是让疗愈变了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