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叶塞尼亚吗?今天聊聊吉普赛女郎!

说起罗马尼亚,说起中欧,能让你想到什么呢?贫穷落后、小国寡民、听不懂的小语种、独特的风俗习惯……更多的恐怕是未知与神秘。

《吉普赛三部曲》是罗马尼亚导演托尼·加列夫的代表作——没错,加列夫是位有吉普赛血统的作家导演。很难想像没有这独特的血脉传承,怎能反应如此真实的吉普赛民族面貌。

三部曲的前两部是《一路平安》和《蒙多》。《只爱陌生人》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公认最好的一部。

作为现代仅存的城市游牧民族,吉普赛人一直以来都是游离在所有的民族之外的。当他们流浪到了蒙古,会被蒙古人当成少数民族;流浪到印度,会被旁遮普人当成少数民族;流浪到了中东,会被阿拉伯人当成了少数民族;到了西欧,就更不可能被接纳进由深具优越感的白种人组成的主流社会。

他们到哪儿都是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土,时刻都在夹缝中求生存。

托尼·加列夫是个有着吉普赛血统的导演 。作为一个从血缘上离这个民族最接近的电影导演,他没像其他同行一样简简单单将诸如女巫、肚皮舞女郎、小偷等等这些人物模版套在了演员身上。

相比较而言,在所有出现了吉普赛人的影片中, 托尼·加列夫的影片最客观的展示了这个民族的生存现状。

斯蒂芬来自巴黎,他从父亲的遗物中找到一盘录音带,是神秘的吉普赛圣歌,仿佛受到感召的他,只身前往罗马尼亚,寻找神秘的歌者,在冬天,他来到了吉普赛人的聚居地,并且通过他的游历,向我们讲述了不一样的边缘生活。

于是我们看到,吉普赛人脏话不离口,尤其是妇女,她们用最下流的语言骂他,脸上带着坏坏的笑,不过在斯蒂芬的眼中,他们都很友好,他冲着他们傻笑,由于无法交流,他几乎被当作危险的疯子,这就是影片名称的由来,危险的陌生人,到后来,这个陌生人真的带来了灾难,使危险的说法成了预言。

纵观全片,《只爱陌生人》具备一切“小国电影”的要素:简单的故事、散文化的结构、纪录片式的镜头、全部非职业演员、多处剪辑无视“行规”,颇为“业余”。从情感的起伏看:一场婚礼、一场葬礼、一次暴行、无数次歌舞和欢笑……

无怪乎影片英文名翻译为The Crazy Stranger(疯狂的陌生人),恐怕在西方主流观众的心目中,吉普赛人也多少意味着这样一个文化上的“疯狂的陌生人”。

加列夫的电影书写是如此特别,以至于将之划归为罗马尼亚电影实际上有些牵强。哪怕和大师级人物吕西安·平特莱所代表的“后罗马尼亚电影”摆放在一起也显得格格不入。

吉普赛就是吉普赛,有自己的音乐、自己的舞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只爱陌生人》所代表的“吉普赛三部曲”是一场银幕上的民族美学独立。 《只爱陌生人》1997 导演: 托尼·加列夫 编剧: 托尼·加列夫 主演: 罗曼·杜里斯 / 罗纳·哈特纳 豆瓣 8.1 IMDb 7.6 前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