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老戏骨薪资引热议,曾志伟发声,艺人该何去何从

我们记忆里那些在TVB剧里闪闪发光的老面孔,现在都在干嘛呢?

他们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在荧幕上发光发热?

还是说,早就换了人间,过上了我们想象不到的生活?

要说这反差,那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就拿陈思齐来说,以前在TVB剧里演的都是些娇滴滴的丫鬟小姐,谁能想到,现在竟然跑到夜市摆摊卖烤肠了!

直播的时候,那叫一个接地气,一口气炫了六根烤肠,还自嘲说:“当演员要装淑女,现在终于能放飞自我了!”哎呦喂,这话说得,听着是解脱,但背后得藏着多少心酸啊?

这事儿啊,还得从TVB老戏骨鲁振顺说起。

这位爷,那可是TVB的“老人精”了,演了40年的戏,东方不败、太监专业户,哪个角色不是深入人心?

可谁能想到,这位老戏骨竟然在内部会议上对着高层开炮,说自己辛辛苦苦演戏,结果工资还不如洗碗工!

更扎心的是,他都已经67岁了,没退休金,没天价片酬,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这年头,干啥都不容易啊!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TVB现在宁愿让年轻演员扮老,也不愿意给老演员机会。

鲁振顺也只能苦笑着说:“做生不如做熟,但我还能去哪儿呢?”这话听着,真让人替他感到委屈。

面对老员工的控诉,TVB总经理曾志伟的回应,那叫一个“人间清醒”:“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有艺人能一辈子吃这碗饭,该走就走。”这话听着,是不是觉得有点冷血?

但仔细想想,好像又挺有道理的。

毕竟,这娱乐圈就是这么残酷,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但问题是,这真的是唯一的答案吗?

TVB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留不住人?

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员工们另谋生路吗?

其实,TVB艺人早就把“斜杠人生”玩明白了。

没办法,底薪低、通告少,新人片酬压到白菜价,老演员要么熬成绿叶,要么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就说《使徒行者》里的沈震轩吧,这位哥们儿为了缓解压力,竟然跑去开网约车了!

而且,他的副业可不止这一个,还开了健身房,没事儿还跑到街头卖唱,口号喊得那叫一个响亮:“明星不止AB面!”

还有戴耀明,这位也是TVB的“老绿叶”了,52岁了,竟然跑去茶餐厅当起了服务员,边洗碗边学冲奶茶,梦想着攒钱开自己的店。

你说说,这都图个啥啊?

还不是为了生活!

要说TVB的没落,那原因可就多了去了。

有人说是流媒体的冲击,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人说是薪资体系的问题,逼走了人才。

但不管怎么说,老戏骨的困境,确实撕开了行业最现实的伤疤:演员不等于明星,光环背后全是柴米油盐。

其实,鲁振顺的演艺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80年代初,他加入了TVB艺员训练班,刚开始也只能跑龙套,演一些小角色。

但他凭借着对演戏的热爱和坚持,才慢慢获得了更多的演出机会。

虽然一直没能大红大紫,但他塑造的那些角色,却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

曾志伟担任TVB总经理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引入更多的内地综艺模式,调整节目内容等等。

这些改革,虽然是为了提升TVB的竞争力,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人觉得TVB失去了港剧的味道。

想当年,TVB可是香港乃至整个华语地区的造星工厂,涌现出无数经典剧集和明星。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TVB也渐渐走向了没落,人才流失严重,制作水平也下降了不少。

不光是TVB,整个香港演艺圈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

年轻演员很难出头,资深演员年纪也越来越大,行业里缺少新鲜血液和创新动力。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事儿。

2019年,香港资深配音演员谭炳文去世后,他的女儿透露说,谭炳文生前在TVB的配音工资非常微薄,晚年生活过得并不富裕。

这事儿当时也引起了社会对香港配音演员待遇的关注。

当然,也有不少香港艺人选择“北上发展”,到内地拍戏、参加综艺节目,希望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像蔡少芬、佘诗曼这些,就在内地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

在香港演艺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选择。

有人坚守,有人离开,有人转型。

这些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一些思考。

与其在这里抱怨TVB无情,倒不如佩服这些艺人的韧劲。

能演得了皇帝,也能摆得了地摊,这才是真正的演技派!

至于曾志伟的那句“该走就走”,听起来虽然刺耳,但也反映了娱乐圈的残酷现实。

路是自己选的,怎么走,还得靠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