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相声圈地位为何高,网友评论太犀利,真相让人意外
你知道吗?有这么一个人,他既是相声界的翘楚,又在影视领域大放异彩,还能在政治舞台和文化管理方面有所建树,他就是冯巩。这不禁让人思考,在一个人有限的精力里,是如何做到在这么多不同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的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冯巩做到了,这背后一定有着许多值得探究的故事。
冯巩出生在天津的胡同里,那时候周围浓郁的曲艺氛围就像肥沃的土壤,悄悄地把艺术的种子种在了他心里。在他还小的时候,闲暇时刻听街坊讲曲艺故事、看民间艺人表演,这些就像一把把小火苗,点燃了他对曲艺的兴趣。据一些研究民间艺术传承的专家说,这种成长环境对一个孩子艺术天赋的激发是非常关键的。在他16岁登上天津会演舞台之前,就对曲艺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己还模仿曲艺动作和唱腔,这种自发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为他后来艺术生涯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3年,16岁的冯巩凭借《尊师爱徒弟》在天津会演初露锋芒。就像一颗新星开始闪烁光芒。后来他拜师马季,与刘伟搭档之后逐渐走红。1984年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这可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就如同一位运动员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训练场地,在这里他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相声演员转型做影视演员,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九十年代影视行业竞争激烈得很,表演风格的转变、角色的塑造等难题就像一座座大山横在面前。可是冯巩凭借着对表演的热爱,硬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在拍摄《站直喽,别趴下》的时候,他为了深入体验角色,跑到类似角色的生活场景里去感受生活状态,还和居民们交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成功塑造众多经典的市井人物形象了。在1999年,他还获得了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奖,这是对他演技的高度认可。

从1986年到2018年,冯巩一直在春晚这个大舞台上默默耕耘。春晚的观众可是挑剔得很,要想持续受到欢迎可不容易。冯巩一直关注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变化。他在创作《旧曲新歌》《马路情歌》等作品的时候,和团队深入研究影视叙事手法,精心修改剧本、多次排练尝试不同的表演方式。他还开创了“相声剧”这种新形态,创造了“冯氏贺岁档”,传播效果那叫一个惊人。这就像一个厨师不断创新菜品,总能给食客带来惊喜。

再看冯巩在艺术管理方面的贡献。2001年他出任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主导了很多系列品牌晚会的策划,还建立了全国巡演网络。2011年升任团长后推动“曲艺进校园”工程,他亲自参与制定推广计划,组织演员走进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学校,表演、讲座、培训课程应有尽有。针对学生的年龄段设计教学内容,举办比赛和活动激发兴趣,成功培养超500名新生代演员。这就像一个园丁精心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为曲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冯巩在政治舞台上也有着重要的角色。他担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和连续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文化政策制定方面有了话语权。他在政协提案方面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像提出《关于扶持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重视,部分地区出台相应政策,促进了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增长,在曲艺非遗保护和网络文艺市场规范方面也有提案,真的是全方位为文化发展助力。

冯氏家族跨越政、商、学三界,家族文化的积淀给冯巩的艺术生涯注入了独特的基因。他也塑造出了“市民政治家”的形象,冯氏旧居成为了海河文化旅游带的重要地标。这就像一个家族传承的接力棒,他在文化这条道路上接过了家族的使命继续前行。

他积极参与公共事务。1998年长江抗洪期间参与慰问演出及后勤保障,他的善举被记录下来。2015年发起“艺术扶贫计划”,捐赠物资价值超2000万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社会责任。

在新媒体时代,冯巩也很厉害。抖音账号粉丝量突破3600万,短视频平均收获150万点赞。他那句“我想死你们了”被大量二次创作,还被评价为“去权威化的亲民表达策略”。

作为中国曲协副主席,他主导修订《曲艺工作者职业准则》(2020版),还将“网络视听规范”纳入章程,他作为常任评委也影响着影视创作的走向。

从1988年到2015年,他主演电影累计票房达18.7亿元,参演作品网络版权收益超5亿元。2019年全国巡演场均上座率97.3%,创下语言类演出票房纪录。
冯巩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的启蒙、对艺术的热爱、转型中的挑战精神等等。他在艺术管理、公共事务、行业标准制定等多方面的贡献,无疑是为文艺界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且不断努力奋斗,就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