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演忘年恋,45岁姚晨与38岁刘亦菲同框,差距太明显

你有没有发现,如今的都市剧里,“姐弟恋”突然成了香饽饽。一边是姚晨和侯雯元在《以美之名》里的年上女和年下男的爱情故事,一边是刘亦菲跟林一在《玫瑰的故事》中的类似情感线,可这两部剧的口碑却天差地别。这是为啥呢?

先来说说姚晨在《以美之名》里的表现。姚晨在剧中饰演45岁的整形外科医生乔杨,和侯雯元饰演的年轻医生谈起了恋爱。这可不是一位女演员第一次尝试“姐弟恋”角色了,在她早期的某部影视作品里,就曾饰演过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女性,和年轻男性有工作交集和微妙情感。当时虽不是聚焦“姐弟恋”,但也为这次的表演积累了经验。她对乔杨这个角色的演绎,那是相当努力。毕竟乔杨是一位成熟、独立的女性,在职场里那是风生水起。可这剧啊,把重点都放在了职场博弈和医疗伦理上,俩人的吻戏都显得特别突兀,“欲而不腻”的风格虽说贴合角色,可因为剧情太弱化情感线,观众就总觉得差点意思,好像就等着看个热闹,没品尝到情感的“美味”。

据一项针对都市剧观众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观众希望在一部都市情感剧中,能看到细腻真实的情感线,而不是被其他元素冲淡。这《以美之名》的情感线没达到观众的预期,可不就引发争议了嘛。

再看看刘亦菲在《玫瑰的故事》里的表现。刘亦菲为了演好38岁的黄亦玫,在开拍前可下了不少功夫。她深入研究亦舒小说原著,和导演、编剧反复沟通,甚至还学了些飞行知识,就为了和林一演的何西演对手戏的时候更像那么回事儿。这剧改编自原著,不过为了迎合观众对“姐弟恋”的喜爱,对原著进行了改编,增加了何西这个角色。这么做确实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但也让一些原著粉丝不太满意,觉得偏离了原著核心精神。不过从市场的反响来看,这剧收获的关注度可不少。为啥呢?原来啊,《玫瑰的故事》本质上是一部女性成长与爱情哲思剧,所以就算情感表达上有逻辑薄弱的地方,可刘亦菲表演外放,再加上角色光环和美貌的加持,倒也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这里还涉及到《以美之名》剧组对“姐弟恋”情节的设计初衷。剧组本来想通过乔杨和侯雯元的“姐弟恋”,展现现代职场上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情感碰撞。想法是挺好的,可在实际拍摄的时候,想要突出职场和医疗方面,感情线就没展开,这就让观众觉得不如预期。

还有《玫瑰的故事》中“姐弟恋”情节对原著的改编引发了原著粉丝和普通观众的不同反响。而两部剧播出后对“姐弟恋”题材都市剧市场的影响也不同。《以美之名》虽然有争议,但让创作者们明白了职场剧里“姐弟恋”元素得平衡职场叙事和情感表达;《玫瑰的故事》成功后,不少制作方看到“偶像剧式”浪漫‘姐弟恋’的市场需求,不过这也可能让市场题材过于集中。

说到这儿,咱们又不得不提到观众对两位女演员的评价。对于姚晨的表演,有些观众觉得她把职场女性的那种独立、自信诠释得很到位,虽然在“姐弟恋”的情感戏上有些欠缺,但整体还是很不错的;而另一些观众则觉得她还是更适合那种纯粹的职场剧,对于这种感情戏占比多的剧,就总觉得差点意思。刘亦菲这边呢,粉丝们觉得她的表演越来越放得开了,把黄亦玫的那种浪漫、真诚演绎得特别好;但也有观众觉得她在这两段感情戏里,有时候还是稍微有点用力过猛,不太真实。

这两部剧呈现的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姐弟恋”模式。《以美之名》更倾向于职场背景下的真实情感展现,而《玫瑰的故事》则更像是偶像剧式的浪漫情感演绎。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而观众对于都市剧的期待也各不相同。

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都市剧想要吸引观众,就要不断地创新,不能总是走老路。在创作“姐弟恋”题材的都市剧时,要更加注重情感线的合理性、真实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就像《以美之名》,如果能再增加一些情感线的细节刻画,或许就能让更多观众满意;而《玫瑰的故事》,如果能更好地平衡原著精神与改编需求,在感情戏上让逻辑更合理,那也会更上一层楼。

都市剧作为一种非常受大众欢迎的剧集类型,需要创作者在贴近生活与制造梦幻之间找到平衡,在多元化与市场导向之间找到方向,只有这样,都市剧才能不断发展,并且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需求 。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