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后乙弗氏:15年生下12子,丈夫登基后却赐死她,年仅31岁
人之情爱,向来难说明白。相互欣赏、恩爱有加的感情,在什么时候都令人艳羡。只可惜这世间,爱情总是十有九悲。
她是一个娇弱女子,出身贵族,家世显赫。作为一个美貌与才华兼备的女子,她受到了丈夫的宠爱。她与丈夫恩爱有加、相濡以沫数载,15年狂生12子。在母凭子贵的时代里,她的幸福令人艳羡。
可没想到,所有的美好都在丈夫登基后成为了泡影。丈夫登基后赐死了她,那时她才31岁。这位乙弗皇后的故事,至今道来仍令人感慨不已。
令人艳羡的幸福时光
公元510年,北魏大臣乙弗瑷得一女娃乙弗氏。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乙弗氏的出生并未在家族内引起很大的轰动。因为出身名门,乙弗氏自幼便衣食无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长相也颇为美丽。
长大后,乙弗氏出落的亭亭玉立,性格也十分沉稳,不似别家小姐那般跋扈。渐渐地,这个知礼大方的女儿得到了乙弗瑷的注意。乙弗瑷感觉到这个女儿的性格沉稳,能成大事,便开始有意精心培养她。因为父亲的缘故,乙弗氏能够自由进出皇宫。
乙弗瑷的目的很明确,他想让女儿嫁入皇室。与此同时,性格沉稳又长相出挑的乙弗氏也得到了皇帝的喜爱,并打心眼里想把这个女娃许配给自己的儿子当儿媳。
因为经常去皇宫玩,乙弗氏结识了皇子元宝炬。两人青梅竹马又情投意合,皇帝便在他们成年后为他们安排了婚礼。
在乙弗氏16岁这年,元宝炬明媒正娶迎她进门。成为王妃的乙弗氏,日子过得幸福甜蜜,幸福美满。作为王妃,她的生活并不奢靡。因为性格温和,她对待下人也是极好的。丈夫的喜爱和公婆的赞赏,让乙弗氏觉得自己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在皇室,传宗接代是女子的一项重任。在这一方面,乙弗氏的表现很出色。因为夫妻关系和睦,乙弗氏和丈夫结婚15年连生12子。他们一家人的幸福和美好,羡煞旁人。但可惜的是,12个孩子之中只有两个孩子健康长大,其他都很早夭折。
乙弗皇后
元宝炬出生时,北魏已经走了下坡路。汉化改革的好处是很显然的,它缓和了汉族和鲜卑族的民族矛盾,但同时,因为汉化改革太过急于求成,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
鲜卑族的一些守旧派很不满当前的形势,便蓄意谋反,打算重塑政权。
北魏末期,皇室内部经常发生动乱。元宝炬的父亲因为站到了皇权的对立面,以反叛罪被处死。因为亲缘关系,元宝炬兄弟几人只是被关了禁闭,之后还正常在朝中做官。到了北魏孝武帝元修时期,元宝炬在朝中已位列三公。
孝武帝和朝中大臣高欢素来不合,他们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最终达到不可缓和的地步。后来,高欢率军进攻,孝武帝难以敌众,只能在元宝炬等人的保护之下秘密前往关中长安避难。
从此时起,北魏就分裂成了两部分。高欢支持元善见上位,定都邺城;孝武帝则被宇文泰所胁迫,定都长安,建立东魏。
宇文泰对孝武帝颇有微词,最终难以忍耐杀了他,并拥立元宝炬成为新的傀儡皇帝,建立西魏。元宝炬上位后,发妻乙弗氏被立为皇后,人称乙弗皇后。
乙弗皇后为人大方,识大体。她和元宝炬的恩爱,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时佳话。他们的爱情,在纤尘不染时最为美丽动人。
可在皇权和政治斗争面前,所有的情感都将被破坏。爱情将不再是爱情,亲情将不再是亲情。所有的感情,都难以在足够诱人的利益面前安然存活。
被赐死的皇后
元宝炬登基之时,东西魏斗争剧烈,内部势力乱斗,宛如一团乱麻。这一局面,被柔然看到了。
柔然是北方实力强大的少数民族,他们一直对北魏心生不满,但忌惮与北魏的强大实力,柔然不敢轻举妄动。如今北魏分裂,东西魏风雨飘摇,柔然大悦,当即率军南下入侵魏国。面对入侵和内乱,西魏分身乏术。出于无奈,西魏选择与柔然和亲。
和亲,那必然要牺牲某个人的姻缘。柔然先是将元翌的女儿封为化政公主,而后将其许配给柔然可汗的弟弟;而后宇文泰又让元宝炬废掉乙弗氏,立柔然可汗的女儿为新皇后。
元宝炬心中清楚自己是个傀儡皇帝,宇文泰的建议就是命令,他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乙弗皇后明白丈夫的为难,虽然心中难过,但她也表示理解。万般无奈之下,元宝炬废掉乙弗皇后,立了柔然可汗的女儿为新皇后。
新皇后上位后自然听闻过元宝炬与乙弗氏的恩爱,她心中妒忌。元宝炬为了保护发妻,将其送往泰州。可新皇后仍旧咄咄逼人,拿着柔然入侵的借口来威胁元宝炬。为了保护西魏国土和百姓安全,元宝炬痛心赐死乙弗氏。被赐死这一年,乙弗氏31岁。
乙弗氏去世后,元宝炬心如刀割,他声泪俱下地为发妻写下悼词,追封谥号为文皇后。这两人的爱情和幸福生活,都被无情残酷的政治斗争破坏了。
小结:
乙弗氏是一位沉稳大方的王妃、皇后,她在朝中也颇为受人尊敬。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便有提到过乙弗氏:“后仁恕节俭,不妒忌,帝甚重之。”这种超高的评价,足以看出乙弗氏当年的地位。
在那场动乱之中,乙弗氏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然,除了乙弗氏之外,化政公主和柔然公主也在这场动乱中丧失了追求如意姻缘的机会。她们的人生,风风光光又无尽心酸。后来,这中间的恩怨爱恨,渐渐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