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六姊妹》最没有生活的生活剧,你别反驳,先听我说


       我上一篇文章说《六姊妹》没有年代感,有网友还反驳,甚至认为我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不懂,错,我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
       我六零后,64年出生,对标剧中角色,颖儿饰演的何家艺就是我的同龄人,而且,她比我小一岁,所以,她最能够代表我这个年龄段的群体的人生经历。
       这篇文章,我又要大胆一回,提出我的看法,就是电视剧《六姊妹》打着生活剧的旗号,但却最缺乏生活味,至少,生活味不浓。


       就像年代剧的年代感不仅仅体现在服化道的还原,更重要的是反映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以及生活方式一样。
       生活剧的生活也不仅仅是做旧的服化道,不仅仅是演员穿上旧衣服就可以了。
       就像邬君梅,长期生活在美国上层社会,举手投足之间都是贵妇人范儿,哪怕穿上破旧衣服也无法还原贫苦农妇或者工人阶级。


       这一点,老演员上官云珠就不一样,她穿上旗袍就是贵妇人,穿上时装就是上海摩登女郎,穿上农村妇女的花布衣服就是农村小媳妇,穿上老太婆的衣服就是农村老太婆。
       同在这部戏中,饰演奶奶的奚美娟出场就是干练的老太太形象。
       而邬君梅总有违和感。
       所以,生活剧中演员的举手投足应该更生活化,更符合当时人们的举止。


       当然,众所周知,生活就是衣食住行。
       如果体现在生活剧中就是烟火气、人情味、时代感。
       什么是烟火气,那就是煮饭,就是像《舌尖上的中国》所表现的具有时代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的色香味的生活。
       如今,要找一部具有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的色香味十足的电视剧很难。
       人家金庸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都出现让洪七公念念不忘的鸳鸯五珍脍,以及黄蓉为了让郭靖拜洪七公为师而制作的美食,比如好逑汤,比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等。
       周星驰的电影也有蛋炒饭,而《还珠格格》中也出现紫薇给皇上做菜的镜头。


       可是,现在的年代剧几乎没有。
       虽然也有大家围着一大桌子吃团圆饭的镜头,但是,那些菜都是预制菜,或者塑料菜。缺少做菜的热气腾腾。
       你又不是拍摄宫廷剧,宫廷剧不需要烟火气,都知道有御厨,主人公不需要操持家务。
       可是,年代剧就是生活剧,无论主人公还是配角都面临着一日三餐啊,没有厨房的剧还叫生活剧吗?


       其他年代剧我没有看过,我用黄轩和张嘉译主演的年代剧《山海情》来谈。
       《山海情》是扶贫年代剧,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西北,具体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
       于是,这里的美食出现滩羊,出现双胞菇,出现富硒西瓜,油香,馓子,还有手擀面,因为男主角的弟弟马德宝去新疆,又出现拉条子,而电视剧最后全村饺子宴简直有《舌尖上的中国》的感觉啊。
       还有黄轩饰演的马德福以县长身份推广他们的贺兰红葡萄酒,让观众看饿了。
       而这部电视剧反映的是安徽淮南,可是,那里的土特产有什么?什么最好吃?看不出来吧,还有女主角在肥西,那里又有什么好吃的,尤其是能够满足年轻人的好吃的呢?没有。


       其实,对于生活剧来说,厨房是最能够表现出生活化与烟火味的地方。
       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都知道,对于一个家来说,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厨房比客厅重要,比卧室重要。
       母亲做饭,孩子们帮忙,大孩子烧火,帮着扯风箱,小孩子守嘴,(这是我们四川方言,就是守在厨房里,具体位置就是守在桌子边,看母亲切肉切菜,如果切熟食,我们会不客气地抢瘦肉吃,没有瘦肉也要抢筋头吧老的吃)。
       对于小孩子守嘴,没有哪个大人会批评,都知道孩子正在长身体,嘴馋很正常,甚至母亲还会把没有剔干净的骨头拿给孩子们慢慢啃。
       不但在自己厨房守嘴,而且还到隔壁邻居去守嘴,邻居也来者不拒,甚至克扣自己孩子,也要给邻居孩子啃骨头。
       哪怕成人之间刚吵架,见到别人的孩子来了,就算板着脸,也要给一根最小的骨头。


       所以,电视剧中,幼小的何家丽偷吃油渣儿(剧中叫油兹拉)母亲反映那么强烈,真的不可能,当时,我们家炸猪油,油渣儿就是我们四个兄弟姊妹全部承保,当然,少不了因为谁多吃一个,少吃一个打架吵嘴,那时候,父母菜出面干涉。
       他们最多就是提醒一句,别烫嘴啊,烫着背时。


       而厨房也是母亲和孩子最重要的交流场所,母亲做菜,孩子一边拉风箱,一边给母亲谈话,背课文。
       等老大长大了,老大煮饭弄菜,扯风箱的变成老二。
       逢年过节,左邻右舍以及亲戚都聚在厨房里,帮着打下手。
       当年,一户人家煮猪肉,香味四处传,而且,左邻右舍的关系好在哪里,一户人家煮好吃的,总要端一碗给别人尝一尝。
       蒸一笼包子馒头也要给大家分享,这就是烟火味。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中有一个焦镬香,开始我还不懂,看完了,猛然醒悟,这不就是我们四川的焦锅巴吗?这是我们贫穷的童年的美味啊。
       当然,厨房也是时代变迁的晴雨表或者温度计,贫穷的时候,锅里只有白菜野菜糊糊,富裕了,锅里煮的东西丰富起来。
       随着时代变迁,厨房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旧的厨具淘汰了,新的厨具涌现出来,甚至做饭方式也在变化,而这种发展变化就是烟火味,就是生活剧的底蕴。


       除了饮食,就是衣服,服饰。
       当然,这部剧的服装还是不错,有时代感,比如六十年代的蓝布制服,别着一个像章,只是无论邬君梅饰演的母亲还是沈月饰演的何家丽发型都现代感了。
       当年已婚妇女发型是这样的,短发三七分,在衣领以上,撩到耳朵后边,然后用发夹夹住,老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卢桂兰和田华饰演的工作组组长就是那样。
       长辫子也有,但是扎成两条,我班主任就是那样。


       女孩子两个小辫子,或者小刷子,如果短发就是电影《春苗》中李秀明饰演田春苗那样,也有齐耳短发,又称为运动头,我们叫索索头。
       当年,知青大姐最喜欢土法烫头,因为烫头和喇叭裤是资产阶级,但是,姑娘又爱美,怎么办,用铁丝在开水壶里熏,等铁丝烫了,抓住一缕刘海缠在铁丝上,等铁丝温度冷却,将铁丝退出,刘海就有自然的弯曲度,虽然管不了多久,但是,可以在男朋友面前美几分钟。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不是红衣服,而是白衬衫,蓝裤子。
       因为当时物质条件差,除了过年,孩子们还有一次穿新衣的机会,那就是六一儿童节,每年六一儿童节都要穿白衬衫,不管家庭贫穷富贵,白衬衫是标配,只是,普通人家孩子的白衬衫是土白布,有钱人家的孩子穿的是漂白布衬衫,更有条件的穿的确良。
       当然,如果六一儿童节,没有当上红小兵,那就没有资格穿白衬衫蓝布裤了。
       可是,这部电视剧楞没有看到白衬衫蓝布裤的打扮。


       有网友提出,这部电视剧中,成人孩子的衣服都没有补丁,这太离谱,太不可能了,因为当年就算干部也要下乡劳动,至于工人,更是天天劳动一身汗一身泥的,所以,没有补丁的衣服不可能出现。
       而且,当年穿带补丁的衣服不会被人笑话,更不会被歧视,除非衣服破了不缝补,用绳子拴起来,或者任由衣衫褴褛才会被笑话。
       孩子们整天在外边疯,爬坡上坎,爬树上房的,哪一个不是当天穿好衣服,当天就衣衫褴褛?不过,这部电影中的孩子都太乖了,有点鞭炮,有烧防震棚,居然没有上房顶,没有爬树的?不像那个时代孩子们的行为。


       因为大人娃儿的衣服容易破,母亲奶奶的手都不会闲着,尤其像女主母亲那样带着六个娃儿的,手里不是拿着衣服缝补,就是一副毛线签签织毛衣。
       别说什么月子里,更别说初一不动针线,如果真的这样,孩子们穿什么?我妈那时候都是一边哄大的,一边喂小的,等孩子们睡着了,立刻做穿的。
       而且,孩子们的衣服都是自己做,像这部电视剧中,带着孩子到缝纫店做衣服,几乎不会,最多把布拿过去让裁缝帮着裁出来,自己拿回家做。


       还有一个不真实的,当年有一句口号叫“抓革命,促生产”。每天晚上都要开会,有时候开到11点过,回家把中午的饭菜热一热,吃饭,孩子们早就饿过头,但是又困得不行,只想睡觉。
       所以,当时的孩子都营养不良,长得很瘦弱,我母亲形容,就是像《收租院》(四川大邑县恶霸地主刘文彩庄园,当年的阶级斗争教育基地,不知外省有没有派人参观,反正我们的父母参观过,而且还专门印刷了连环画,所以,母亲形容我的哥哥弟弟,我脑海里印象深刻。)
       当然,长得粉白胖嘟嘟的孩子也有,但是,很少,而且都是干部子弟。


       这部电视剧BUG就是,他们家里居然没有缝纫机?我们没有看到邬君梅踩缝纫机,梅婷踩缝纫机。
       要知道,我们家1973年就有缝纫机了,母亲省吃俭用买的,而且还是托人到成都购买的,叫华南牌缝纫机。
       没有缝纫机,用手工缝衣服好麻烦啊。
       我家里,我妈会用缝纫机,我大哥二哥也会,我学很久,还是学会了,虽然针脚有些歪,但还是给自己缝了一个包。
       因为家里狭窄,我们没有单独的书桌,母亲把缝纫机的机头取下,盖上盖板就是我们的桌子,我弟弟边做作业边踩缝纫机玩。
       陆毅饰演的张建国说了要给何家丽三转一响,缝纫机呢?


       当时女孩子无论大女孩小姑娘,都喜欢钩花,没有专门的钩针,用大的曲别针制作钩针,小女孩子上课时候,桌子下都有棉线和钩针,老师不注意就开始钩。
       男女孩子恋爱的时候,男孩子送手帕(剧里边没有出现一张手帕),女孩除了送围巾,就是白色棉线钩织的假领。
       而家里陈设少不了白棉线钩的桌布,彩色纸做的门帘,床上蚊帐幔,枕套都是白色绣花的,而且都是自己抽空做的。
       没有女红的生活剧,你叫年代生活剧?搞笑吧。
       鉴于篇幅,也因为在住房和交通上没有太大的BUG,也就不谈了。


       总之,《六姊妹》缺少烟火气,看不出厨房变迁,看不出当时的人们在厨房一边做饭弄菜一边交流,小孩子守嘴的其乐融融景象,也没有出现色香味诱人的地域美食,虽然里边出现牛肉汤,但是,和《山海情》中的滩羊、双胞菇相比就弱爆了。
       孩子们的衣服没有补丁,所有女角色都没有出现做女红,没有出现缝纫机,少了针线,也少了生活味。
       而且,母亲给孩子做衣服,也是母爱的表现啊,你看,为何孟郊的《游子吟》为何第一句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呢?
       当然,拍现代戏肯定不用展示女主角的女红,拍摄年代生活剧,没有女红缺少太多。
       大家如果有不同看法,欢迎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