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无双妆造原声惹争议 唐嫣重回古偶背后现流量困境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唐嫣再演古偶,争议不少。

作为唐嫣重回古偶之作,《念无双》吸引了不少关注,但开播后,唐嫣在其中表现出的状态和表演能力,包括妆造、配音等方面的问题都在遭受质疑。

去年凭借《繁花》中汪小姐一角,成为“85花转型成功”代表的唐嫣,此次重走“来时路”,或许不少人都想问一句“为什么”。

在这背后,唐嫣所面对的转型困境,实则有着一定的行业代表性。

作为吃到流量时代第一波红利的大花们,在35+之后应该如何走入下一个职业阶段,找到新的舒适区?或许通过唐嫣可以看到,这绝非水到渠成的易事。

从“汪小姐”,到“姬谭音”

2024年上半年,唐嫣成为最亮眼的“85花”之一,仅仅前四个月唐嫣登上了7本杂志封面,更时隔七年再度上封《ELLE》。

《繁花》带来的红利,让唐嫣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转身。

《繁花》之前,她上一部剧集作品是2020年和窦骁合作的《燕云台》,豆瓣4.4分,至今评分人数仅有不到3.5万;在北京卫视开播后,整体收视率仅在0.4左右。

对比她四年前的古装大剧《锦绣未央》双台收视破2的热度,市场的变化、个人品牌的消耗,以及年龄等方面的客观条件,或许都提醒着这位流量大花,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2020年之后整整三年,唐嫣只拍了一部戏,那就是《繁花》。

这是完全违反流量时代规则的。按照行业惯例,流量就是需要不间断的曝光和话题,来保持粉丝的粘性和个人品牌的热度,早些年甚至要通过不断轧戏实现作品的高频率上线,加上制造各种个人热搜来完成流量的运营。

三年只有一部戏,对于流量大花绝对是一场豪赌。

这并非没有代价,2022年唐嫣的粉丝们已经开始频繁对工作室提出质疑,2023年唐嫣官方粉丝后援会更宣布停更,“直至唐嫣工作室对列出的6点问题问题作出有效反馈”,唐嫣的“不上进”还因此成为出圈话题。

也就是在2023年下半年,唐嫣进组《念无双》。

或许不难理解这次选择。在当时,《繁花》的播出看起来还遥遥无期,导演王家卫依然保持着个人的工作节奏(2024年初上线的,还是在平台要求下赶工完成的版本),而该剧能否在市场打响还是个未知数。

剧集每晚一天播出,都意味着唐嫣的沉没成本在放大。1983年出生的唐嫣,之所以被列入“85花”,还是因为她本人走红的节点和轨迹,和同序列的女星都有更多相似之处,而这一年她已经进入40岁。

时间对于女明星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于流量时代的先行者,她要完成的转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不难理解这次选择。在近来的采访中,唐嫣称再度选择古偶是希望走自己的“来时路”。或者,这也是一条对于她更熟悉、更有安全感的路,而安全感在当时正变得越来越珍贵。

只是后来的结果证明,《繁花》才是“眼前路”。

那些在《燕云台》里遭遇市场争议的因素,在五年后会被进一步放大;曾经在流量时代爆火、在后流量时代被质疑的那个“唐嫣”,更不适配今天的市场。

年龄感是一方面。

40岁的唐嫣虽然状态依然出色,但出演 “少女”,还是会因观众对“中年古偶”的反感而遭遇争议,甚至被戏称是“老年古偶”;尤其是《念无双》里的妆造,整体露出前额的“龙虾须”造型、被吐槽为“丧葬风”的服装,也没能突出她的外形优势。

另一方面,唐嫣的表演能力始终不算突出。

此次原声出演,其甜美的声线和神女的形象存在反差,更被指台词声音尖、缺乏层次感和故事性,让部分观众吐槽“出戏”;她对角色的诠释,也没能给这个缺乏记忆点的角色,带来更多个人特色和辨识度。

时代不同了,观众对于作品、对于演员的要求也已经迭代。在这个微短剧大行其道的时代,长剧需要更新鲜的元素、更能共情的情绪价值、更具魅力的角色;演员流量能给作品带来的加持,也已经越来越缩水。

《燕云台》到《念无双》的五年,恰恰是行业剧变的五年;再走“来时路”的唐嫣,当然会感受到陌生。

何况演员这一行,本就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从“小囡”,到“傻白甜”

唐嫣后来回忆,她曾经问过王家卫为什么选择她。

王家卫回答:在她身上看到一股“傻气”

这或许会让人想起唐嫣身上更为人所知的一个标签——“傻白甜”,这个标签源于她个人的若干情史,也是因为她从《夏家三千金》到《何以笙箫默》,饰演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类似的印象:甜美又心思简单,并因此收获幸福。

而且看过《繁花》的人都会理解,王家卫所说的“傻气”,绝不是贬义的。

汪小姐的“傻气”不只有那个极具感染力的傻笑,是情感上五次向阿宝表白的至情至性,也是哪怕辞职也不在单位受委屈的骄傲,更是进厂之后依然风风火火的冲劲和韧性。

而回顾唐嫣的发展历程,难免感慨,这或许确实是属于唐嫣的幸运,在急需转型的节点上,遇到了和自己如此契合的生涯角色。

虽然时代不同,唐嫣却和汪小姐一样,是个颇为典型的上海“小囡”,人生的前二十年,最大的挫折是报考空乘意外失利,最大的叛逆则是没有选择家门口的上戏,而是跑到北京上了中戏。

她的经历其实不可谓不顺。

2004年被张艺谋看中登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演出,毕业后就被橙天签下拿到不少港圈资源;再到遇到经纪人纪如璟,靠着《仙剑奇侠传三》跻身流量时代,最火爆的时候,一年播出的剧集、电影、综艺等新作品超过十部。

唐嫣其实很符合一般的上海“小囡”印象,工作和生活相对顺遂,甚至婚后生活也是娱乐圈难得的“岁月静好”;要做事业的时候,又能风风火火、抗压能力极强,曾经每年能连着进三四部戏,做到全年无休。

如好友胡歌曾在采访中说的,唐嫣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有些时候却觉得她比想象的成熟。

这样的经历是一种幸运,但对于一位演员,如此顺遂却未必都是好事。

外形出众的唐嫣,在很长时间里演技都没能被认可。她的甜美让人印象深刻,但在多部戏里保持着同样的标签,未尝不能说明,她能够诠释的角色很难跳出自我。

2016年,当市场已经开始对“玛丽苏”剧、高度重复的剧情和人物感到厌烦,唐嫣已经在尝试转型,在《锦绣未央》中出演了一个有成长线的大女主。但在继续引爆流量的同时,唐嫣的个人表现进一步放大了争议,要演绎这样复杂的角色,她的表演似乎力有未逮。

“傻白甜”是唐嫣赖以成名的个人品牌,也逐渐成为她的局限;她需要走出曾经的流量大花“唐嫣”,寻找职业生涯的下一种可能性。

选择出演汪小姐,是唐嫣的清醒,也是唐嫣的幸运。

但要完成职业生涯的转身,不能只靠一个和自己相似度颇高的汪小姐。

从“唐嫣”,到唐嫣

从“唐嫣”走出来,是唐嫣的考题。

类似的考题,也属于她同时代的诸多流量明星。

当互联网资本进驻影视行业,作为彼时最具市场活力的新生代,他们靠着行业红利迅速成长、获得资源;在最好的年头,他们走出了和前辈们完全不同的成长路线,甚至不需要演技和作品打底,只靠个人品牌就能作品大爆、名利双收。

而在2016年之后,他们也普遍面对着转型的困境。

在这个节点上,一方面是大部分初代流量明星都步入30+,面对汹涌而来的后辈,他们需要考虑职业生涯如何走得更远,于是或进入电影行业完成“升咖”,或开始精选剧本打造演技标签,寻求个人品牌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市场正从流量时代的疯狂恢复理智,对市面上同质化、低质化严重的内容开始说“不”;天价片酬等行业乱象,也正在遭遇多方面的整改,流量生意逐渐不再成为好生意。

尤其是2019年之后,当长视频平台进入亿级会员时代的存量经济,“流量为王”转向“内容为王”成为必然。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保持个人竞争力,聪明人都在进行快速的换乘。

在这个过程中,如唐嫣等初代流量们,依然有着巨大的先发优势。

2024秋冬巴黎时装周出席Saint Laurent大秀造型

他们是最后一代具有所谓“国民度”的演员群体,相较于后来的流量艺人,从电视时代走出来的背景意味着更广泛的大众认知度和品牌价值;尤其是当年的观众成长为市场中坚,他们自带的时代滤镜也让不断减产的“85花”一代,在当下获得了全新的市场想象力。

但这种优势,又未尝不是一种负担。

巨大的粉丝期待决定了,其不可能选择在40+之后出演配角,要选择当下适配的剧本和主角戏份,难度会越来越大。

作为承载较高期待的“前辈”,他们的表现又会经历更多审视。但在重要的职业成长阶段,高速流转于各大剧组、甚至轧戏的经历,没能让他们获得表演能力的沉淀,甚至会有不同程度的表演套路和局限,前文提到的台词问题就很有代表性,“85花”们近来都因此遭遇争议。

面对市场的全新标准,唐嫣的汪小姐一角拿下了高分,但这只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之后她能走多久,还是个未知数。

至少目前来看,唐嫣后续项目的选择,没有再走“来时路”,而是在更多现实题材里拓宽可能性。

比如其特别出演的悬疑剧《人之初》,和《人民的名义》《人世间》的导演李路合作,探索悬疑情感剧的新赛道;而由唐嫣领衔主演的《独身女人》根据亦舒小说改编,出演渴望真正爱情与纯粹婚姻的大女主林展翘,获得不少市场期待,该剧已经在今年2月杀青。

三年磨一剑的汪小姐,让唐嫣依然会获得市场的宽容,并期待其后续作品的表现。但这种宽容,不会一直存在。

希望她的清醒、努力和幸运,能帮她走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