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这一局,甄嬛看似险胜,实则完败
※ 作者丨六月安夏
※ 配图来源丨电视剧《甄嬛传》
“木薯粉事件”后的一个清晨,皇帝从华妃宫里出来,找甄嬛一起吃早饭。
在此之前,华妃被削了协理六宫之权。但眼下西北战事告捷,皇帝急欲复权华妃,以笼络年羹尧。
皇帝试探性地和甄嬛说出自己的打算。不想,甄嬛抓住话柄,结结实实将皇帝驳了回去。
我曾经对此无比佩服,理由同弹幕中许多人一样:真厉害。一下子就把事情往后拖了半年(皇帝听从甄嬛建议,大约半年后再加封华妃)。
但是细细揣摩后,我发现:
表面的赢家,其实早就输了。
甄嬛“强势”,皇帝“妥协”,看似天平是倒向了前者。
可祸不妄至,福不徒来,这种“胜利
”,实则加速了甄嬛风雨飘摇的人生进程。
因为在这一段里,甄嬛几乎是将自己的“阴暗面”和盘托出:
自大、野心、利己、自作聪明。
皇帝呢,只能被架在那里,眼睁睁看着心目中的完美伴侣,一点点褪去光环,撕破面具,难掩失望之情。
更加要命的是,甄嬛对此,并不自知。
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她越来越“飘”,最终
登高跌重,受尽痛苦,为过去买了单。
01
这段对话,由皇帝起头:“到了月底就要回京城了。诸事繁琐,朕恐怕皇后心力难支,想让华妃从旁协助一二。你觉得如何?”
皇帝这番话,想必是精心揣摩过的。后宫诸事繁琐,皇后心力难支。这两个理由,看似完美无瑕。
而且,说完后,皇帝特意问了一句:“你觉得如何?”
简单一问,将甄嬛的位置瞬间拔高。让甄嬛觉得,自己备受重视,并拥有话语权。
所以,听完皇帝的话,甄嬛头也没抬地问:“那皇后娘娘是怎么个意思呢?”
这句话,其实非常僭越。皇后是主,甄嬛是臣。作为臣下,不仅仅要顺从,更要谨守本分,如此明目张胆的询问和质疑,已然不妥。
果然,此话一出,皇帝其实已经不满了,他若有所思地望向甄嬛,并回答:“朕还没有问过皇后,先来问问你。”
可惜,甄嬛并没有听出皇帝的情绪和试探。反而更加确信,自己在皇帝心目中与众不同,开始
得寸进尺,出言违逆。
02
我们可以分析甄嬛接下来的话:“皇上体恤华妃,自然没有什么不好的。”
发现没?皇帝找的理由是“体恤皇后”,但甄嬛直言“体恤华妃”。她没有任何缓冲,上来就戳破了窗户纸,说出了皇帝的本意。
甄嬛确实聪明,但也聪明过了头。皇帝好不容易找的“遮羞布”,就这么被掀了下来。心里自然不会舒服。
但事已至此,皇帝还是想尽量挽回。所以,他试图圆场,将话题拉回皇后身上。
皇帝说:“华妃有时做事的确是急躁。但是,端妃病弱,齐妃庸懦,也就华妃能协助一二。”
甄嬛却依旧不依不饶。眼看皇帝再次避重就轻,甄嬛索性挑明了本意:就算皇后没意见,我也觉得不好。
而且,她不知死活地说年羹尧刚告捷,皇帝就加封,会让别人觉得皇帝只有仗着年家才能打胜仗,所以迫不及待加以笼络。
这番话虽是事实,但过于犀利。
尤其对于帝王而言,这就是羞辱。
同时,我觉得甄嬛这话,也戳了皇帝痛处。
因为年家其实一直是皇帝心中的一根刺。前期剧中有很多片段,都透露了皇帝在年氏一族面前的“委屈”:
年羹尧大不敬,皇帝得忍。年羹尧强人所难,皇帝得妥协。华妃张狂惹祸,皇帝还得哄。
若不是为了朝政,皇帝怕早就翻脸了。但苦于自己力量不足,皇帝才一次次妥协退让,委曲求全。
可甄嬛偏偏要把这种苦说出来。对于皇帝而言,这无疑是伤害。
但眼前是自己的女人,身旁是一众奴才,迫于帝王的威严和自尊,皇上依旧不能发作。
所以,听完甄嬛的话,他淡淡地回答:“宫中竟有这样的闲话。”
我想,此时皇帝的心里是难过的。
他没有想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甄嬛会不惜伤害自己。
毕竟,皇帝过往的难堪,有一些甄嬛曾亲眼目睹。但他依然将伤口再次翻出来,只为让皇帝更痛,并痛到放手。
03
不过,如果就此打住,事情还有救。毕竟,借别人点皇帝,甄嬛自己,并没有实打实掺和进来。
并且,聪明人之间,其实无需把话说透的。有了这番话,皇帝自然也会思量自己的所做所为。
但奈何当时的甄嬛已经来了劲,她担心皇帝不坚决,索性认同了“闲话”,并将矛盾点直指年羹尧。
甄嬛说:“年将军已得高功,自然喜不自胜。若此刻皇上授权于华妃,恐怕年将军会一时高兴而忘了形,那就不好了。”
说完这话,皇帝彻底沉默了。
因为从皇后到华妃,从华妃到皇帝,最后直接到年羹尧——甄嬛硬是把后宫管理,说成了前朝政治。
这显然超出了皇帝的料想,也触及了君王的底线。所以,皇帝才会如此不悦。
直到皇帝沉默良久,甄嬛才醒悟。于是赶忙下跪,称自己糊涂,妄议朝政,请求皇上原谅。
这样的后知后觉,并不能让皇帝满意。
所以,他默不作声,晾了甄嬛一会儿,才缓缓说道:“无妨,朕说过许你议政。只怕这宫里除了你,没人再敢与朕这样分析利弊。”
04
得到回应后的甄嬛,终于稍稍放了心。我猜这一刻,她也是心惊胆战的。但话已至此,她其实早就没了退路。
所以,她不得不小心翼翼解释,说自己不是嫉妒。然后再附上理由,试图摘开自己。
皇帝呢,则继续自己“打太极”的状态,说也好,只是辛苦了皇后。
谁曾想,最后一步,甄嬛又犯了忌讳。
一听皇后辛苦,她把眉庄的冤屈扯了出来。说眉庄之前表现也不错,只是如今可惜了。还说只要抓到刘畚,眉庄的冤枉便可辩白。
我真的隔着屏幕,都想捂住嬛嬛的嘴。几句话,把之前服的软,认的错,全部推翻。
说是在给皇帝出主意,实则还是在输出一个观点:皇上错了。
而此时的皇帝,也彻底没了耐心,让甄嬛起身,结束了这场不愉快的对话。
05
可聪明如甄嬛,为何这一次,会步步踩雷呢?
最近看到的一个概念,很好地解释了这一切——“顺境管理”。
它是说:人在顺利的时候,一定要压住自己的势头。否则很容易因得意忘形,在日后酿成祸端。
甄嬛就是没有做好顺境管理。虽说此时眉庄失宠,甄嬛刚被华妃陷害,但从皇帝的信任及宠爱程度来看,她在阖宫嫔妃中依旧是“佼佼者”:
比如“木薯粉事件”,哪怕一开始证据都指向甄嬛,皇帝还是相信甄嬛,并极力找补,想要救出她。
而后,甄嬛又从眉庄的牵连中彻底脱身,和皇帝依旧你侬我侬,恩爱如初。
所以,甄嬛彻底飘飘然,仗着宠爱,有恃无恐,一再超越“红线”,触碰皇上的逆鳞。
反观皇帝,全程的表现反倒让人叹服。
整个对话中,他一共就说了那么几句。甚至都听不出火药味。因为他的话语总是那么浅浅的,淡淡的。
甄嬛一次次的出招,他都柔软地承接了下来。哪怕让甄嬛畏惧,也全凭不怒自威的智慧。
这是皇帝的驭人之术。也是皇帝的人情味。
因为同样面对爱人,甄嬛咄咄逼人。皇帝却一再忍让,寻找彼此的平衡点。
仅这份成熟,就已高下立见。
- END -
配图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六月安夏,写作爱好者。用文字记录思考。努力将平凡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六月安夏(ID:liuyuean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