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我从未如此佩服过甄嬛的忍耐力
浣碧出嫁后首次回宫,可谓满面红光,春风得意。
享受着玉福晋的称呼,和甄嬛同坐一起闲聊家事,还能被曾经共事的仆人们服侍,从哪儿看,都是逆袭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会面,是由于瓜尔佳氏落网。心头大患解决,甄家全家,都扬眉吐气了。
可还没风光多久,她和甄嬛的差距,三言两语就被戳破。
“功臣”浣碧先扯出了王爷,并表达了自己的喜悦:说多年来果郡王搜集了不少瓜尔佳氏的罪证,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作为主人,甄嬛则顺水推舟,肯定了对方:
说果郡王是浣碧夫君,为岳丈一家尽力,是应该的。
其实这句话,还是挺秒的。一直觉得浣碧前一句话,三分陈述事实,七分宣誓主权。
虽然在说普天同庆的事儿,却在暗搓搓将自己和果郡王捆绑在一起,并与甄嬛划清界限。
所以,甄嬛听出了这层意思,便直接给了浣碧一针强心剂。
不过,她没有过多停留。她的目的,是为了给父母洗脱冤屈,保全一家人。所以,她紧接着做出了下一步的安排:
以后你在宫外来往方便,家中就需要你与王爷多多照顾。
并且,再次给了浣碧足够的动力。
她说:“王爷肯如此尽心,终究也是因为,你在王府得力的缘故。”然后关心起浣碧是否受孟静娴的气。
这句话,比上句话更明确,说得更有水平。
甄嬛是在告诉浣碧:
显然,这种表达对浣碧很受用,她洋洋得意地说,果郡王从来只是可怜孟静娴身体弱,平日里没什么交流。
甄嬛听懂了话中的炫耀,却也没有过多评价,而是肯定她与果郡王相识多年,有情分在。
浣碧则成了完全的“胜利者”,低着头红着脸,说果郡王确实待自己挺好的。
说实话,看这段对话的时候,作为旁观者,心里挺不舒服的。
甄嬛和果郡王的深情,以及遗憾,浣碧是全然知道的。当时,若不是为了保全家人,甄嬛何至于拖着怀孕的身子,重新勾引皇上,回到令自己伤心,失望的后宫。
并且,若不是甄嬛做出这样的牺牲,她浣碧,何以能有机会,以这样体面,风光的姿态,嫁给果郡王,追求自己的幸福?
可如今呢?她居然这样怀疑,试探,甚至故意来断甄嬛的念想。
真是令人唏嘘。
也真的觉得,这种表达挺不聪明的。
当然了,从浣碧的角度,她也许是出于自卑,出于对感情的不自信,所以想极力去表现,去替代甄嬛。
但是,话却大可不必这么说。
毕竟,如果真的爱过,谁能完全心无波澜,平平静静地听别人诉说这些呢?
浣碧若是想想曾经在凌云峰时,自己看到甄嬛和果郡王在一起,有多么难受,就会明白这种苦楚了。
打个不太贴切的比喻:
浣碧的行为,就好像我抢了你最爱的东西,然后还拿着他,站在你面前,不停地晃来晃去。炫耀完了,还要感慨一句:这东西太好了,我得到它真的太幸运了。
欠不欠?
从甄嬛当时的眼神也能看出,她的心里充满了敷衍和无奈。
也许那一刻,她或许,会有点羞于和这样的人成为姐妹。
但是,她却从未发作,一再地捧着浣碧。并且在玉娆到来后,自然而然地配合着转移了话题,保全了浣碧作为“姐姐”的体面。
想起小说《熔炉》中的一句话:“原谅不属于弱者,原谅属于心灵富裕的人。”
正是由于甄嬛内心的富足和格局,她才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浣碧的所作所为吧。
其实,浣碧完全无需宣誓自己的主权。她嫁给果郡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任何人都更改不了。有什么好说的呢?
即便是甄嬛内心不舍,以她的身份,她的处事风格,肯定也不会做出什么越界的事,何必这样咄咄逼人?
她可以不回应甄嬛后来的种种,比如一笑而过,比如沉默。来表达她的善意。
就算是事情办成,她真的高兴,也大可以换种说法。
可以想想,欣贵人让自己阿玛收集安陵容父亲罪证,并将其扳倒后,是怎么和甄嬛沟通的。
甄嬛首先夸她聪明,说要不是她让阿玛暗中留意,安陵容不知道会多得意呢?
欣贵人则马上将功劳再推回对方,说要不是甄嬛有筹谋,自己就算抓住了安比槐的把柄,也没有用。
这才叫聪明人的相处方式。
你抬举我,我就马上抬举你。大家互相鼓励,互相肯定,皆大欢喜。何必非要计较那一点点,分个你高我低呢?
如果浣碧也这么说,想必甄嬛一定会很开心。一家人同仇敌忾,多么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儿。
可浣碧,终究是一副外人,一副不懂得感激的样子。
固然,因为她的身世,她多年来算是受了委屈,心中忿忿不平,也值得理解。
可说到底,这不是甄嬛造成的,非要怪,就怪甄父,怪当时的社会。
甄嬛在知道真相后,一直是极力地,想要替浣碧周全一个好去处,并且说到做到,给了她自己所能给的一切。
至于和果郡王的情义,完全是意外。更何况,这种事儿,本也让不了。所以,在甄嬛身上,浣碧还有什么可不满足的?
再猜想一层,也许后来,果郡王也发现了:浣碧总在故意抹去他和甄嬛的记忆,去强行取代她。
所以,他才会对其更无好感。即便朝夕相处,也不愿亲近,接纳她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