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子雍擅绑驸马,包拯怒铡陈世美,历史真有这么虐心吗?

电视剧《开封府》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虽然该剧刚开始由郑桦一手炮制的包拯显得近乎痴呆的极度木讷,但凡是看过《琅琊榜》的观众也许依稀记得剧中的誉王,而黄维德对誉王的诠释也非常到位。因此,观众们每当看到《开封府》中包拯,似乎觉得黄维德的演技几近不敢恭维。其实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在剧中如何扮演好角色,除了受到自身演技的限制,更多的外力因素还是来源于导演,编剧和执导指东作为演员的黄维德肯定不会往西,故此,包拯在剧中刚出场就表现的极为不正常,而导演似乎就是要采取这种离经叛道的模式放大招借此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黄维德的演技如何,在此不作过多的评价,观众心里是有本帐的,毕竟全国人们数以万亿的眼睛都盯着屏幕呢。就整部剧情来说故事的发展主线非常清晰紧凑,从包拯赶考侦破假皇子案,到揭开八贤王谋反的阴谋,再到后来包拯全力查实国舅刘复的累累罪行,以包拯为核心的福尔摩斯式人物跃然荧屏,也促成该剧变成吊足全国观众胃口的饕餮。 俗话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一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环境和秉性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剧情喜爱程度也不一样。而在众多的剧集中,如果非要搬出其中的某集捧到台面上来剖析的话,我认为《开封府》第四十六集是很值得回味的惊险刺激盛宴,和绝大多数观众一样,当看完该剧集后,我也会情不自禁的大呼过瘾。

至于要为何会如此激动,除了其中交织着朝中各派相互牵制的政治势力,包拯为杀陈世美死磕宋仁宗外,康恩赫演绎的张子雍违抗皇命,擅自调动禁军绑了驸马的桥段让人眼前一亮。 对于康恩赫饰演的张子雍,这个作为张德林大儿子的人物从开场白登上荧屏之初,他神一样的表现的确让人不感冒,从与老爹张德林死抬杠,到纵火行凶火烧皇宫,一连串弱爆智商的片段,不禁在观众中留下这位公子哥除了擅长闯祸,实在是没有弟弟张子荣那般好使的脑袋。 虽然张子雍的表现让人跌破眼镜,但无论从那件事情来看,始终贯穿着他快意恩仇、敢作敢当的直爽性格,而将他的这种性格诠释到极致的,我认为还得数在《开封府》第四十六集中他擅自率军绑架驸马那段惊心动魄的剧情。 表面上看来,每次张子雍做的事情似乎带着一股猪脑子劲儿,让人对他的神操作瞠目结舌,但仔细品读,我们会发现,貌似张子雍做的这些事情,却总是一次次背离初心南辕北辙的效果。 从他带人混入皇宫图谋纵火开始,他的本意是想助姐姐一臂之力,结果却阴差阳错在火海中救起了险遭不测的仁宗皇帝,再到后来他擅自率众绑架陈世美至开封府,却意外的给皇帝除掉心头之患。张子雍的所作所为也让他自己没想到会引发一连串的良性多米诺骨牌效应。

关于张子雍做了什么?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可以从铡美案说起。在《开封府》第四十六集中,负心汉陈世美阴谋败露,包拯掌握了整条有关陈世美罪行的铁证后,陈世美挟持了端午并妄图拿同样犯有死罪的包勉做护身符,以期达到免于掉脑袋的目的。 陈世美这种阴险的用心就给包拯出了一道大大的难题:杀死陈世美,那么就意味着侄子包勉也不可独活,而不杀陈世美,虽然可以保全包勉,然则不足以谢天下。 当这种“九连环”式的死结摆在包拯面前时,包拯不仅要面对嫂嫂撕心裂肺的哀求,同时也得顶住仁宗皇帝不杀陈世美的巨大压力竭力死谏,更要面对皇帝生母的威逼恐吓。官当到这份儿上着实不易。 而嫂嫂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以娘娘赠送的毒药在牢狱中亲手终结了包勉的性命,本来那包勉视作护身符的陈世美更是当场吓尿裤子。按照包拯的设想,包勉一死,下一个就必将轮到陈世美了,但仁宗皇帝先是以名单未破,后继以公主有孕在身为由拒杀陈世美,孤凄可怜的包拯只得承受这种五雷轰顶的打击。 剧情至此,似乎陈世美稳坐了不死之身的头号交椅,无论是谁,天王老子能奈我何?但编导貌似有意让故意情结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在这种虐心的历史背景下,一向直爽的张子雍却如半路上杀出的黑李逵,居然水军闯入公主府活生生绑了驸马!

说实在的,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为张子雍的胆识所折服,然而,让张子雍想不到的是包拯拿到驸马陈世美后竟没有立即开刀问斩,而是踟蹰不前,这让张子雍大为光火。 包拯没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刻斩杀驸马陈世美,除了气魄上远逊张子雍,更重要的在于包拯乃开封府尹,朝廷的命官,没有拿到仁宗皇帝斩杀陈世美的诰谕,他断然不会擅自处死陈世美。 但皇帝也没有让包拯失望,在保陈世美性命的这个当口,自作聪明的宰相王延龄和大将军张德林却一改视驸马为仇雠的态度,联手要求仁宗皇帝保全陈世美,仁宗皇帝和贴身近臣张子荣何等聪慧,他们一眼看出了养虎为患的恐怖弊端,至此,在笃定决心的仁宗皇帝亲审下,陈世美认罪伏法,血溅龙头铡的陈世美最终人头落地。 不得不说编导在铡美案这个剧情上还是下足了功夫的。虽然戏剧、评书中也曾对铡美案的不易做过不同视角的解读和诠释。但显然没有哪部戏剧和评书能与这部剧集并驾齐驱。

故事演绎至此似乎显得极度虐心,幸好这只不过是历代文化学者演绎的虚构情结,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真的有如此虐心的故事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读过《左氏春秋》的人都知道,在这部鸿篇巨著中有一篇名为《郑伯克段于鄢》的文章,文章中记述的是一件发生在春秋时期非常虐心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国王叫郑武公,他取了个老婆叫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孩子,长子叫庄公,次子叫共叔段。因为庄公出生时是头上脚下立着出生的,给老娘武姜造成了很大的生育痛苦,武姜从此十分记恨庄公,并一次次在国王郑武公面前打小报告,妄图废除庄公的储君之位,后来庄公执掌国政,武姜替次子在庄公那里要了京城附近一块名土地肥沃名为太叔的地方做了封地。 几年后,共叔段依仗有武姜撑腰,不断在封地发展势力,豪夺土地,并整训军队打算灭了庄公成为郑国国君,而郑庄公的臣子劝说庄公及早动手免生祸患,庄公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的形势如同庄公臣子所预料的那般,共叔段造反,郑庄公出击,共叔段溃败逃跑。

郑庄公虽然顺利平息了叛乱,但也与自己的亲娘结了仇,他怨恨本是同根生的亲娘过于偏袒共叔段,以致有今日横祸,郑庄公于是就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到黄泉不再见面,武姜被儿子庄公从此软禁了起来。 不久,郑庄公后悔了,但作为一名国君他又不想食言而失信于人,就在他辗转反侧、茶饭不思的虐心之际,一位大臣提醒他只需要挖条隧道,隧道中必有泉水,二人在隧道见面,谁会说你违背誓言呢?庄公如法炮制,如愿以偿地在洞中与亲娘武姜见面了,从此冰释前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上的确存在各种虐心的梗,而惨痛的虐心经历往往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各种不同位置以及彼时的心态所决定,倘若抛弃各种外在因素,换种不同的思维,事情或许变得简单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