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德云社都谁在看!叫得上名字的从来不上班,上班的一个不认识

嘿,您说这事儿怪不怪?最近我无意间刷到德云社的节目单,这一看可不得了啊,我就琢磨起一个问题来。这德云社啊,看着架势规模挺大,全国好多分场呢,节目单上那也是密密麻麻全是人名。可您猜怎么着?我这瞅了半天,愣是一个都不认识啊!哦,对了,栾云平和高峰我倒是知道,不过他俩能在德云社算顶梁柱吗?我看啊,也就是出来撑个场子罢了。

咱就说啊,这么大的德云社,那些一线的大明星都跑哪儿去了呢?您想啊,要是一个企业光靠那几个人撑着,这能行得通吗?我看悬。德云社的线下会场啊,我可是关注了好多年了,这么多年就没见过有大牌露面。像张鹤伦、张云雷、阎鹤祥这些二线里比较出名的,在线下也难见着身影,更别说郭麒麟、岳云鹏这种超火的了,就连老郭和于谦也不用说,根本就看不到。我就纳了闷儿了,这是咋回事儿呢?我就随便看了看这名单,您要是也看一眼啊,估计和我差不多,也就认识栾云平和高峰这俩。

全国各地那么多会场,一个礼拜的节目单看下来,一个大牌都不见。我就寻思啊,这是不是郭德纲不重视线下演出呢?您想啊,在他们眼里,可能觉得大牌要是都出来了,门票价格得定高了吧,怕到时候没人愿意掏钱看。可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儿啊。要是真的大牌都来线下演出了,那观众指定得多啊。这就好比你去吃饭,有大厨亲自掌勺和一个小工随便做做,那肯定不一样啊。

我就想不明白了,那些大牌平时不上班都干啥去了呢?嘿,原来啊,都活跃在大舞台上呢,什么电影啊、综艺啊、采访啊、各种活动啊,在他们心里,这些才算是高端的场合。这线下演出啊,就交给那些不太出名的演员对付一下就得了。您说这样好吗?咱老祖宗都说了,“饮水思源”啊。这些演员为啥能成功啊?还不就是因为有群众基础嘛,要是没有那些喜欢听相声的观众捧场,他们能火起来吗?根本不可能啊。

咱们再说说这线下的观众都是啥人。大部分啊,就是那些退了休的大爷大妈。您瞧啊,他们点一壶茶,能舒舒服服地在那儿坐一上午。为啥呢?他们有的是闲工夫啊。年轻人呢,基本不会到现场去看。就算有年轻人去,要么就是闲得实在无聊,要么就是去尝尝鲜的。可您再看看那些演员,线下演一场的收入啊,可能还不如岳云鹏上一次综艺赚得多呢。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啊。

我不是故意说德云社不好啊,我觉得德云社得好好想想自己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得明白自己的重心应该放在哪儿。就好比盖房子,基础得打牢了,这房子才能住得久啊。你想啊,要是以后一线的几个演员哪天不红了,出了啥负面新闻,到时候还能有新人顶上吗?没有啊。所以啊,培养新人、建立群众基础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说到这儿,我得夸夸赵本山的团队。就拿刘老根大舞台来说吧,线下的情况就比德云社要好一些。像赵四、田娃这些人啊,最起码还能经常看到他们在舞台上表演。可不是那种全是观众不认识演员的情况。人啊,这有钱了之后,确实就容易看不上低端的东西。这可能也是人性吧。但我觉得德云社还是得改改这种安排,多让那些观众熟悉的演员走上线下的舞台。

咱就说相声这门艺术,那是需要观众捧场的。没有观众,那还怎么说相声呢?德云社现在确实很火,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但是火也得有个度啊,不能光顾着赚钱,把线下的观众都给忽视了。这就好比一个树,你不能光长树枝,不管树根啊。线下观众就是德云社的树根,要是树根都不好了,这树枝还能长多久呢?

我记得以前看德云社演出的时候,那时候还不是特别火,但是演员们都特别认真,一场接着一场地演,观众也是越聚越多。现在呢,感觉变了味儿了。大牌演员都去做别的了,线下的演出质量好像也受到了影响。这就好比一个工厂,老板都觉得流水线上的工作不赚钱,都去做别的生意了,那这工厂还能生产出好东西吗?

德云社要是想继续发展下去,就得重视线下演出。不能觉得自己出名了,就可以把线下的观众给忘了。得像赵本山团队那样,不管是线上的活动还是线下的演出,都能照顾到观众的感受。你看,刘老根大舞台为啥还那么多人去看呢?就是因为他们有那种能让观众喜欢的演员一直在舞台上表演啊。要是德云社也能这样,让观众喜欢的演员多出现在舞台上,那观众肯定也会更愿意去看的。

再说了,那些大牌演员也不能一直觉得线下演出不赚钱就不去了。这线下演出也是有潜力的啊。就好比一个小地方,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人少,但是只要把口碑做出来了,慢慢人就多了。德云社的线下演出也一样,只要好好经营,多让观众熟悉的面孔出现,观众肯定会越来越多的。

我相信德云社肯定也有自己的考虑,但是在我看来,现在这种安排确实有点不太合理。希望德云社能够好好调整一下,毕竟相声这门艺术还是需要广大观众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的。咱们就等着看德云社以后的发展吧,看看他们能不能做出改变,重新把观众的心给抓住。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