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然的两个儿子一个长相酷似父亲爱演戏一个成导演长孙也有出息
你说这人啊,一生能做出一番成就那不容易,要是一家几代人都出类拔萃、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那可真是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赞叹一句:这家人不得了啊!今天咱就从李默然一家说起,讲讲他们的故事,这里头啊,那可藏着不少的传奇和温情呢。
先来说说李默然和龙潮这一对儿,他们的故事那真是有点意思。1947年,23岁的龙潮和20岁的李默然先后考入了“东北文协文工团”。谁能想到,几年后他们就结为了夫妻。龙潮家境富裕,妥妥的音乐世家出身,长春师范大学钢琴专业的高材生,毕业后就顺利进了文工团。而李默然呢,出身贫寒,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打工,进过工厂、当过搬运工、卖过烟卷,啥苦都吃过。可就是这样一个差距挺大的人儿,却和龙潮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

李默然心里头啊,一开始觉得挺自卑的,毕竟龙潮啥都有,文才好、家境好,自己却没啥学历。但他那股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让他忍不住总是往龙潮身边凑,找各种理由向她请教。龙潮这人也实在,没有一点架子,每次都耐心地解答他的问题。这李默然也不含糊,脑子聪明又好学,没几年就把知识面和龙潮拉平了。

1949年,文工团接到在东北文代会上演出民族歌剧《纪念碑》的任务,李默然演了男主角的父亲。可这歌剧得有唱段啊,李默然五音不全,这下可把他愁坏了。好在有龙潮在旁边,一字一句地教,一遍又一遍地练,李默然这才有了进步。龙潮其实老早就看出来李默然的心思了,等李默然磕磕巴巴表白的时候,她就说:“等你演好《纪念碑》再说吧。”这话倒把李默然刺激得更有劲儿了。果然,演出大获成功,李默然也顺利向龙潮求爱成功。

1950年9月26日中秋这天,他们简单地举办了婚礼,就这么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这之后的日子啊,那叫一个和美,生了一儿两女。

咱再说说他们的女儿李白苏,从小也有艺术细胞,不过她没像父母那样干文艺这行,而是当了工程师,这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他们家两个儿子,那和演戏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儿子李龙吟,从小就长得像李默然。他在辽宁人艺大院长大,早早地就对表演有了特殊的情结。中学毕业时赶上“上山下乡”,先是插队,后当兵。他几次三番想当演员,虽经历过挫折,比如考中央戏剧学院没被录取,但那股子劲儿始终没断。后来在爸爸的推荐下,他登上了银幕,演了爸爸推荐的戏,从此更坚定了当演员的决心。

这李龙吟啊,后来考上了二炮文工团话剧队,成了一名专业演员。在八九十年代,演了不少戏,不过要说和他爸爸李默然比,成就上还是差点。但他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啊,转业后从事管理工作,还提出了不少新想法,像798艺术区就是他最早倡导的,每年的“朝阳流行音乐周”也是他发起创立的。在文学创作上,他也没闲着,写了不少话剧、社区剧,作品可不少。他还把自己儿子李唫也带上了艺术道路,李唫后来也成了导演,创作了不少话剧,一家人可真是艺术氛围浓浓。

再说说小儿子李龙跃,这孩子也很争气。他和哥哥一样,在父母影响下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先做摄像师,后当导演,拍了不少戏,像《荒野》《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城里城外东北人》等,反响都挺不错的。尤其是2011年执导的《城里城外东北人》,把东北的时代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年他一直留在辽宁沈阳,致力于发扬东北文化,还获得了一级导演职称。

李默然和龙潮这一家,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成就。这就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代更比一代强。在那个年代,大家条件都不容易,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他们在生活中,或许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过磕磕绊绊,有过小摩擦,但那都不影响他们共同追求梦想、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李默然在演艺事业上发光发热的时候,龙潮在一旁默默支持;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是用心培养。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啊,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重要的是有没有那个追求的梦想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就像李龙吟,一开始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就是有一颗当演员的心,最后不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了嘛。

而且啊,这一家人的家庭氛围也特别好,彼此尊重、彼此支持。父母没有因为孩子选择的道路和自己不一样而阻止,反而是鼓励他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这就是生活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只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是值得称赞的。

如今,李默然和他的老伴儿龙潮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们的儿女们也在各自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传承着这份家庭的精神。这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传奇故事,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奋斗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