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老电影艺术家于洋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刚刚驾鹤西游的老电影艺术家于洋,是我崇拜的一位电影明星。
作为一个60后,在文革前期只剩样板戏和“老三战”电影的时候,我就听父母议论过于洋,并在同学偷偷从家里拿出来的22大电影明星书签照片中,看过他的容貌,知道他是很有名的电影明星。而第一次看到于洋的电影形象是“赵世海”。
是文革开始后中国上映的第一部新拍的故事片《火红的年代》里的主人公。
接着又看到了他的第二个银幕形象“冯涛”
(之前在《侦察兵》中扮演政委属于客串)。那时候虽然我只有十岁多一点,但对他的表演是非常欣赏的,用当时小孩子的语言评价就是“演得像”。再后来他参演的老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大浪淘沙》、《暴风骤雨》、《青春之歌》、《英雄虎胆》复映,他塑造的黛乌、靳恭绶、肖队长、江华、曾泰等形象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黛乌的塑造显得有些稚嫩和粗糙)。
特别是他在《英雄虎胆》中扮演的
侦察科长
曾泰
勇敢、机智、前从容不迫的气质
和跳舞时的那种流而不痞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人物塑造,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再后来他自导自演了两部故事片,一部是可以名垂中国电影史的《戴手铐的旅客》,塑造出了中国硬汉刘杰的形象,展现了他的宝刀不老的风采。
影片中的插曲《驼铃》,更是家喻户晓经久不衰。一部是《大海在呼唤》,扮演船长陈海威。
这部电影由于题材等原因没有引起轰动效应,但一首插曲《大海啊,故乡》却风靡一时,成为年代歌曲经典。至于他参演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饰演的青年工人吴一竹,以及一些早期作品,还有文革当中没来得及公开上映的《反击》中的表演,则都是在近二十年陆续从电脑上看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