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时》:未成年人犯罪的罪因到底是什么?
近期有一部很火的剧叫做《混沌少年时》,这部奈飞出品的迷你剧一共4集大约4个小时,我几乎是一口气给看完了。
作为讲述青少年犯罪题材的内容,其主题本身就非常的具有吸引力。目前在豆瓣上,该剧超过1万人评分为8.7分,这是一个很高的分数。但考虑到其中有个帖子吐槽“又一次被评分骗了”,认为台词和表演过于刻意、拍摄炫技没有意义——我建议可以参考IMDB网站,也就是国外的影迷评分网站分数作为参考。
目前IMDB有将近9万人打出了8.4分,是国外当前热度第一的电视剧。
写到这里,需要给跃跃欲试想要一睹尊容的朋友泼一盆冷水:这是一部毫无悬念的剧。第一集就给出了犯罪证据,第三集整集只在一个房间里拍摄,第四集没有出现少年罪犯的任何镜头、受害女生只知其名结尾甚至没有拍摄庭审画面没有公布审判结果。
导演用一种客观到冷峻的旁观者态度,依靠超多次重来去追求表演和摄影上极致的一镜到底——60分钟摄影没有任何剪辑、机位切换,连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都做不到——配上包括小演员在内的精湛演技,把这个敏感的议题打磨得近乎无懈可击。
关于对这部剧的溢美之词就到这,下面是我伴随着结尾少年罪犯父亲那长长的哭泣镜头的后劲中,产生的深深疑惑:罪因是什么?
这些13岁连刑事责任都够不上的孩子,口中说着只有他们那个年纪能懂的网络用语、光靠一个表情符号就能体现霸凌,通过非常规途径对性有朦胧的了解却又无法抑制生理成长,面对现代鼓励式教育反而越来越容易被激怒,渴望得到的认可全都来自同龄人的手机点赞。
作为一位家长,一位心理专家,这种不可逾越的鸿沟式的隔阂,连不小心把社交软件说错成Facebook都会被嘲笑过时的东西,成年人还可以如何介入?
诚然这是一部影视剧,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它却是有迹可循。
早在1993年,英国利物浦的“詹姆斯·巴尔杰(James Bulger)谋杀案”,就是英国现代司法史上最恶劣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之一。
案件中,两名10岁男孩罗伯特·汤普森(Robert Thompson)和乔恩·维纳布尔斯(Jon Venables)诱拐、折磨并杀害了2岁的詹姆斯·巴尔杰,震惊全英并引发法律改革。
由于案发时两名凶手仅10岁,英国法律原规定未满10岁儿童不负刑事责任,但此案促使法院突破惯例,控方引用精神病学专家证词,证明两人完全能分辨是非,清楚自己的行为是“邪恶的”,并且法官罕见地允许媒体公开凶手姓名,称“公众利益高于未成年隐私”。两名凶手被判处15年监禁。
我们看回国内。
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三名13岁的初中生张某某、李某、马某某因与同班同学王某某(13岁)存在矛盾,合谋将其杀害并埋尸于废弃蔬菜大棚内。该案因犯罪手段极其残忍、凶手年龄极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推动中国司法对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的追责讨论,这就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河北邯郸少年杀人案”。
针对这起案件,在去年底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主犯张某某无期徒刑,这是中国刑法史上未成年罪犯的最高刑罚;从犯李某有期徒刑12年。
那么,罪因是什么?
剧中,少年罪犯的父亲自述,童年自己的父亲总是十分愤怒,一言不合就用皮带将其往死里打,他发誓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父亲。
这位工作是通厕的父亲做到了,不但如此,在儿子想要电脑时也立刻给他买。
就连和心理专家对话,试图寻找动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时,男孩也强调自己的父亲并没有打骂教育,印象最深的一次发脾气也不过兀自发泄拆了自家搭建的棚子。
而母亲则是一位贤妻良母,和父亲、姐姐一样疼爱男孩,为了鼓励男孩勇气送他去踢足球、学画画半途而废也毫不批评,在有了电脑手机后男孩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他们也宽慰自己说“待在家里起码不会惹事生非”。
就连事件发生13个月过去后重新审视起过往,这对看起来恩爱、友善、为孩子倾尽全力的父母,也不断的在“我们已经尽力了”和“我们还是没能看好孩子”的内省之间反复内耗。
所以,罪因是什么?
是家庭财力吗?那么月入22万的百度副总裁13岁开盒女儿的家庭财力,绝对否定了这点。
是陪伴时间吗?《混沌少年时》这位妈妈是位全职太太。
是教育失职吗?尽管剧中男孩的学校氛围绝对不算好,可纵观英美两国学生能够享有的教育资源绝对是冠绝全球。
我的岳母,有一次在饭桌上和我说,最近短视频推送了一个剧,前几集免费,中途收费。因为不舍得付费,被卡在一半的剧情弄得睡觉都在想知道后续。
无独有偶,这样的竖屏短剧,已经在中国发扬光大后顺利出海,在北美市场,它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vertical drama,正面连接写过一篇专题报道叫《中国短剧席卷美利坚》。
剧中那位心理专家询问男孩,你为什么要注册instagram,回答因为这个平台要求如果你要关注某人,就必须得注册;我问岳母为什么要看这样的短剧,回答因为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见缝插针的碎片化娱乐。
成年人尚且无法自律,少年们如何在算法和大数据推送里存活?
所有人仿佛被置身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中隔离,我们可以看见彼此,却永远无法走进内心,分隔主义不断进攻,所有的内容都在强化数据指标:创作者们不在乎价值观的输出,因为他们工作的考核标准是“完播率”、“3秒跳出率”、“转化率”;平台也不在乎健康的在线时长,因为他们的机制不断优化,目的就是如何让你无法自拔;父母也不在乎孩子们在看什么,因为他们自己已经被996搞得身心俱疲,回到家仍然无法放下手机躲避工作信息。
就连投资拍出这部发人深省电视剧的奈飞自己,仅仅在我看过的内容中,就有包括《性爱自修室》、《如何在网上卖xx药》这样目标受众是青少年、主角是青少年可话题远超十八禁的剧集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是罪因,因为这就是我们在打造的世界:一个谁都无法说服彼此、充斥暴戾和仇恨、忘了如何去爱的世界。
《混沌少年时》的英文原名叫《Adolescence》,直译过来就是“青春期”。我在学习这个单词的时候有个助记提示是:在青春期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lesson(课程)就是爱,青春期就是我们爱的课程。
如果你还记得关注我后收到的第一句话,那也请所有人都不要忘记这堂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