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更多...

首映票房仅614万,郭达斯坦森新片遇冷,哪吒为何成最大赢家

<制暴:无限杀机>票房与口碑之殇:好莱坞大片的中国困境

“砰!——”当这记如同惊雷般的重拳重重砸穿银幕的瞬间,那熟悉的硬汉面孔又一次闯进了大众的视野。没错,他就是杰森·斯坦森,在中国影迷的诙谐调侃中被唤作“郭达斯坦森”。他就像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带着他那健硕的肌肉和酷炫至极的动作绝杀技,大摇大摆地闯进了内地院线。看着他的身影,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既有对这位硬汉的期待,又隐隐有着一丝担忧,毕竟在如今的电影市场,想让一部电影脱颖而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好莱坞动作片《制暴:无限杀机》就这样闯进了我们的视线。我呢,在周五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了这部电影,结果呀,真的是让人大失所望,这影片完全没达到我心中预期的高度。于是,我就想着好好点评一下这部影片在内地的票房成绩和影片质量,希望能给还没看电影的小伙伴们一些有用的参考。

一、票房之叹

3月28日,这个新一轮周五新片开画的日子,本应是电影市场热闹非凡的时候,可现实却给了我们重重一击。那一天,整个大盘仅仅轰下了2697万,这个数字创下了近十年来常规周五的新低。这就好比一场盛大的派对,却只有寥寥几个宾客,冷冷清清的。更让人惊讶的是,前一天周四的单日成绩竟然跌到了1400万。这电影市场怎么就突然变得如此冷清了呢?这和我记忆中春节档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场景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仅仅过了一个多月,观众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都不进电影院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现在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电影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让观众失去了走进电影院的欲望。

我们来看看影片的排名情况。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哪吒2》《制暴》和《怒水西流》。《哪吒2》依旧是票房的王者,如同一位不可撼动的巨人,上映59天,拿到59个日冠,总票房突破150亿大关,内地预测总票房为152亿,简直是用实力在碾压其他影片。我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就在想,《哪吒2》就像是一条占据了河流中心的大鱼,其他影片只能在它的阴影下艰难求生。而《制暴》这部承载着很多期待的好莱坞大片,首映仅收614万,排片占比16.7%,上座率2.1%,各项数据都被《哪吒2》甩在身后,只能无奈地屈居亚军。这场景就像是一场赛跑,《哪吒2》开着豪车一路狂飙,《制暴》却像是一辆老爷车,艰难地跟在后面。

再看看老片的票房情况,那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上映七天的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累计总票房741万,位居第12名,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湖中,几乎没有激起什么涟漪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上周的《我会好好的》《倩女幽魂》和《怒水西流》,虽然分别排在第六、第五和第三名,但都未达到片方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张子枫、王景春主演的温情片《我会好好的》,票房表现十分惨淡,周五单日仅收97万,累计票房勉强突破1882万。这和前年冯小刚主演的《忠犬八公》比起来,差距简直大得惊人。《忠犬八公》可是狂揽了2.86亿票房啊。我不禁在想,这到底是演员的观众号召力出了问题,还是这类题材现在已经不被市场所接受了呢?同样都是经典影片的代表,张国荣和王祖贤主演的《倩女幽魂》最终落点票房在2200万左右,相较于《花样年华》4K修复版内地票房收到的6126万,少了整整4000万。难道真的是张国荣和王祖贤的票房号召力不如梁朝伟和张曼玉吗?这也让我觉得电影市场的变化真的是难以捉摸。而黄渤投资监制的悬疑片《怒水西流》,虽然周五单日再收315万,累计总票房2748万,原本被寄予厚望能成为春季档的黑马,可因为口碑未能达到《默杀》和《误杀》的高度,观众都不愿意走进电影院,导致票房扑街,我想黄渤在这件事情上确实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制暴:无限杀机》这部有着众多卖点的好莱坞大片登场了。它可是和《疾速追杀4》不同,人家可是同步北美公映的好莱坞最新电影,而且还有我们中国影迷的老朋友郭达斯坦森加持呢。可谁能想到,即使有这么多光环,它最终还是没有被全国影迷所青睐,甚至还被《哪吒2》打得“晕头转向”。这到底是为啥呢?这就要从影片本身的质量说起。

二、影评之思

这是一个关于“人口贩运”的故事,当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演员王星在泰国失联,最后被转卖到妙瓦底园区的事件。这部电影和王星的遭遇有些相似,只不过这次的故事主角是一个19岁的女孩。在这儿呢,我就小小剧透一下吧,不过要是不感兴趣想去看电影的朋友可以跳过这部分。

电影里,郭达斯坦森饰演的莱文·凯德,是一个充满故事的退役老兵。他经历了前线的战火纷飞,那战火就像恶魔一样,不仅带走了他内心的平静,还无情地摧毁了他的家庭。因为疏于照顾患有心理疾病的妻子,最后家庭走向了毁灭,这无疑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退役后的他,带着一身的伤痕和那颗破碎的心重新回到社会,却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导致的暴力倾向,被剥夺了女儿的监护权。老岳父对他也是耿耿于怀,时不时地羞辱他,每周两小时的探视权似乎都有保不住的危险。

生活的压力让他到印度裔老板的工地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命运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他的老板,一个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无比爱着自己女儿珍妮的父亲,和妻子对女儿百般宠爱,甚至同意她去酒吧放松。可危险却在不经意间降临,珍妮被一个“人口贩运”团伙拐走了,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老板用尽了各种办法都一无所获,在绝望的时候想起了莱文。此时的莱文正因为被前妻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老板给了他工作和安身之所,长期相处下来,他把对女儿的思念投射到了活泼开朗的珍妮身上,两人之间建立了亦父亦友的深厚感情。当得知珍妮遇险的消息时,莱文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女儿,那种急切和想要保护的心情让他毫不犹豫地向老板做出承诺:“我一定会把珍妮安全带回来。”然后就踏上了追查之路。

《制暴》可以被看作是杰森·斯坦森个人动作宇宙的又一次标准制作。一个有着一身绝技的包工头,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重出江湖,以暴制暴单挑整个坏蛋集团。从《机械师》到《养蜂人》,郭达斯坦森就像是一个全能演员,似乎立志要把各行各业都演个遍。从制作角度来说,《制暴》作为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动作流水线产品,确实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先说说它的优点吧。斯坦森的动作戏那可是最大的卖点。他近身肉搏的戏码简直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每一拳每一脚都像是带着力量和愤怒,拳拳到肉,招招致命,那气势就像甄子丹一样,仿佛能有“一个打十个”的能力。几场重头打戏设计得十分精巧,将他标志性的硬派格斗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一场和反派的打斗中,他在狭小的空间里辗转腾挪,利用身边的环境作为武器,每一招都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这就是动作片的魅力所在啊。

但是,这部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文戏部分就像是一场冗长的马拉松,拖沓得让人想打哈欠。太多的铺垫,让这部本应该像爆米花一样让人畅快淋漓观看的电影变得套路化严重。特别是中段几场对话戏,节奏缓慢得如同蜗牛爬行,看得人昏昏欲睡。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观众,在这部电影里肯定能找到熟悉的影子,没错,它的剧情架构几乎是复制了连姆尼森的《飓风营救》和丹泽华盛顿的《伸冤人》。同样是救女儿的设定,只不过这次的角色关系有所变化;同样牵扯到他国反派,连设定都一模一样,再加上《疾速追杀》式的主角光环加持。这剧本居然是史泰龙写的,这让我有点意外,毕竟他的作品风格一直很独特。整个故事就像是用好莱坞动作片的公式拼凑出来的大杂烩,虽然知道每个情节会怎么发展,但还是得耐着性子看完全片。综合来看,我觉得这部影片作为一部“斯坦森动作样板戏”,勉强能打个及格分,但真的是难以让人有惊喜之感,6.3分、三颗星的评价已经是相当宽容的了。

三、哪吒之压

这部好莱坞大片翻车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市场太残酷无情,还是它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呢?这是个值得深入剖析的问题。

首先,好莱坞大片在中国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香了。曾经,“中美同步上映”这几个字就像是一把魔法钥匙,能让国内影迷兴奋不已,仿佛手握进入全球电影盛宴的VIP通行证。可是时代变了,好莱坞的“全球首发”策略在中国市场的尊享待遇正在逐渐消失。现在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观众大多是40岁以上的人群,他们已经不再是电影院的主流消费人群了。如今,年轻一代的观众经过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洗礼,变得更加成熟理智。而18岁至25岁的女性群体才是现在影院的主要消费力量,郭达斯坦森的电影对她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你看《疾速追杀4》,虽然是迟了两年才登陆中国,但仍然能收获3000万票房,相比之下,《制暴》虽然打着同步上映的旗号,首日票房却惨不忍睹。这就表明现在的观众在观影选择上非常务实,要么追求新鲜的观影体验,要么为情怀买单,可《制暴》在这两方面都没有打动观众的心。

再看看大盘情况,这段时间内地电影市场整体表现疲软,简直就是至暗时刻,创下了近五年来同期最低纪录。影院经理们也都反映,上座率持续走低,黄金时段的场次还经常出现一个观众“包场”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影院都倾向于把有限的排片资源集中在《哪吒2》这样的“票房保险”上,谁愿意冒险给新片机会呢?数据显示,《哪吒2》目前仍保持着27%以上的排片占比,而新片《制暴》的排片则被压缩到不足17%。这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让新片很难有足够的市场空间。从春节档后的市场走势来看,观众的观影意愿明显下降,很多潜在观众都选择等待流媒体上线。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可能会对传统影院发行模式带来长期的影响。所以,《制暴》的票房失利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好莱坞之省

《制暴》首映票房仅收614万,屈居亚军,这确实不是偶然现象。这就像给好莱坞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在中国这个市场,已经不是那么好混的了。以前光砸钱搞大制作、请大明星就已经行不通了。现在的关键是,要想办法制作出能让大部分中国观众走进影院的作品,这才是重中之重。这需要好莱坞深入了解中国观众的喜好,不仅仅是把国外成功的模式生硬地搬过来,而是要进行创新,要挖掘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和角色。对于《制暴》,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值得整个电影行业思考的问题,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要面对的挑战。

在如今全球化的电影格局下,中国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好莱坞如果想要在中国市场继续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做出改变。从《制暴:无限杀机》的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简单地依靠过去的模式和套路已经无法满足观众日益挑剔的目光。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与中国市场的契合度,探寻新的创作方向和发展模式了。毕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电影世界里,只有适应变化才能生存下去,才能让电影这个艺术形式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绽放光彩。希望未来的好莱坞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适合中国观众口味的佳作,而不是一次又一次让我们失望。

而且,对于中国本土电影来说,《制暴》的失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优势,不断提升电影的制作水平和文化内涵,让本土电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能够站稳脚跟,并且走向世界。每个国家的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中国电影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去迎接挑战,用更好的作品去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总之,《制暴:无限杀机》的票房和口碑的失利,是一个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无论是好莱坞自身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还是中国电影可以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失败或者成功,更是整个电影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剖析的现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
  • 0

    呵呵

  • 0

    雅蠛蝶

  • 0

    哇嚓

  • 0

    呜呜

  • 0

    哈哈

  • 0

    么么哒

  • 0

    哔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