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说书招生引热议,曾立flag打脸,徒弟门槛到底有多高?
嘿,您说这事儿奇不怪?郭德纲居然又说要招说书的徒弟了。这事儿啊,就像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扔进去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的涟漪。3月22日郭德纲在直播里讲未来工作安排的时候,透露又要招鼓曲社、腾字科还有说书的徒弟。这可就让不少人皱起了眉头,为啥呢?因为他之前在《老郭有新番》里可是放话了,相声演员来多少他都要,可说书的一个不收啊。这不是出尔反尔吗?不过呢,咱先别急着下结论,这里头的事儿啊,还真得好好唠唠。
咱先说说这德云社说书的情况。您瞧瞧,在德云社里头,要说能说书说得不赖的,满打满算也就两三个,像阎鹤翔、李九春这样能拿得出手的也就这么几个。这说明啥?说明说书这门艺术在德云社里就不好培养啊。说书这行当,就像一座难翻的大山,要想攀登上去可不容易。二十多年了,郭德纲收了那么多的徒弟,可在说书这一块儿,也没出几个像样的人才。这就好比种庄稼,播下了好多种子,可最后收成的好粮没多少。

可是呢,他又说要招说书的徒弟,这是为啥呢?我琢磨着啊,这说书行业现在真的是没落得很厉害了。就像那夕阳西下,虽然还没完全落下,但是已经没什么力气了。郭德纲可能是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在这个行业里也有责任站出来拉一把。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里,老大看着自家的某个小分支快不行了,就想办法去挽救。虽然说评书演员要想出头就像那骆驼穿过针眼儿——难上加难,要是都因为难就不去做这行了,那以后啊,这评书可就真的成历史了,就像那老话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评书演员,这评书也就没了。

再看看曾经的评书界,那可是星光熠熠啊。评书四大家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还有不少评书名家,那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声音就像是咒语一样,只要一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就能把听众带入到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里。可是现在呢,很多人都已经故去了,我们只能通过听录音来缅怀他们。就好像那些美好的回忆被锁在了一个小盒子里,只能偶尔打开看看,却再也触摸不到了。我就想啊,郭德纲这次招收说书徒弟,是不是也想重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评书演员,让我们能再次找回那种听评书的热血沸腾的感觉呢?
咱仔细分析分析,这说书行当难啊。就拿这学艺来说,得下多少功夫啊。不像现在有些人学个什么东西,三心二意的。学评书得背好多段子,得揣摩人物的心思,得学各种的方言,这就像是练武之人要先扎马步一样,得把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能有所成就。可是现在有多少年轻人能受得了这个苦呢?就像那热锅上的蚂蚁,只想找现成的舒服,不想吃苦受累。而且现在娱乐方式太多了,大家的选择也多,评书要想吸引人就更难了。这就好比在一个满是漂亮姑娘的小伙子堆里,评书这个小妮子得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被人看上。

郭德纲之前不招说书徒弟,说不定也是看到了这些难处。他心里可能在想,这说书就像一个病恹恹的孩子,我接过来也不一定能养活啊。可是现在他又改变主意了,是出于什么新的考虑呢?是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希望,还是觉得自己已经有足够的本事能让说书徒弟茁壮成长了呢?
咱们再看看德云社的情况。德云社在相声界那是风生水起啊,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是这说书呢,在德云社里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郭德纲是不是想从这次招收徒弟开始,给说书在德云社里来个大换血,让它也能像相声一样红红火火呢?这听起来是个美好的想法,但是实施起来可不容易。这就好比要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种出大片大片的庄稼,得付出比在肥沃土地上多几倍的努力。

而且啊,现在的观众口味也变得很快。昨天还喜欢这个,今天可能就喜欢那个了。郭德纲招收说书徒弟,培养出来的新演员能不能符合观众的口味呢?这就像厨师做菜,不知道食客想吃啥,做出来的菜可能就卖不出去。说书演员得不断地创新,把现代的元素加进去,又要保留传统的东西,这就像走钢丝一样,得小心翼翼的。
我想啊,郭德纲这次决定招收说书徒弟,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或许是想在评书这棵快死的树上再浇点水,施点肥,看看能不能让它重新焕发生机。虽然前面的困难重重,就像唐僧取经一样,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要是真能成功,那可真是功德一件啊。这事儿就像一场赌博,郭德纲押上了自己的名声和时间,就看他能不能把这个难关攻克了。
咱老百姓呢,就盼着能再听到那些精彩的说书故事。要是郭德纲真的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说书演员,那我们又能在闲暇的时候,舒舒服服地听着评书,仿佛穿越到那些古老的故事里去了。这就像是干涸的土地盼来了甘霖,大家都在等着看郭德纲这一次的尝试能不能成功呢。反正不管咋说,郭德纲这一决定已经像一颗种子一样种下了,咱们就等着看它发芽、开花、结果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