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官员集体“作假”,却放任老百姓“大嘴巴”,太侮辱智商!

宰相刘罗锅》片尾曲唱得非常好:故事里的事,说是不是就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翻译成老百姓的语言就是:影视剧中演绎出的场景,是经过高度滤光镜过滤过的,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坏的说成好的,全凭编剧心情。 正面人物该放大的放大,该洗白的洗白,明知他有性格缺陷却硬给他脸上贴金;反派该抹黑的抹黑,该猥琐的就猥琐,明明反派也有可爱值得同情的一面却也不停泼黑水,如此让一对正邪对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影视剧之所以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泾渭分明,而无视现实中复杂个性的统一体,本质原因还是为了迎合人类视觉的需要:对于从一个低等世界穿越而来的人类,最喜欢的莫过于单调的人物关系和调动肾上腺激素飙升的斗争过程。 如此设置好处多多:能让人大呼过瘾,瞬间调动观众的情绪,故而如今很多网络小说就是掐准了人性的这一软肋,一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设置了正邪两派,而正面人物因为各种光环加持,面对 “ 高富帅 ” 的反派那是左勾拳、右勾拳,揍得反派好不痛快! 但如此设置的坏处却也显而易见:太侮辱智商。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多年,与这个世界交往过多的 “ 合格人类 ” 而言,网络小说写的都是啥玩意?除了意淫还是意淫,还让不谙世事的少年活在想象中,对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没一点好处。

由此可见,刻意区分正邪人物的属性,有好有坏。比如被称为难得的良心剧《雍正王朝》,其中也不乏这样的表达方法,短暂的过瘾之后却经不起推敲,让人不免吐槽:太侮辱智商了。 《雍正王朝》中讲到了山西巡抚诺敏为了给雍正打鸡血,树立能臣干吏的人设,不足半年就填补了山西藩库的亏空,这让对欠款耿耿于怀、以及基于“新皇上任三把火”的雍正刮目相看,一不留神就想封个“天下第一巡抚”,树立标杆,发放各省学习。 对于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当局者迷的雍正 “ 坚决相信 ” 之外,老油条张廷玉以及被关得怀疑人生的十三爷是打死也不相信的,但是考虑不想打击雍正 “ 励精图治的心 ” ,表面上啥也不说,暗地里却撺掇着下官质疑。

质疑的人多了,雍正也冷静了下来,于是派上了自己的心腹、尖酸刻薄人设写在脸上的田文静去彻查。雍正之所以选田文静而非其他一般大臣,说明雍正还是务实的,并不想 “ 好大喜功 ” 随便查查应付了事。 可是就这么个鸡蛋里都能挑出骨头的田文静,居然面对山西官员的“齐心协力”,愣是一点毛病都没查出来。后来好在大神邬思道出场,一语点破其中猫腻,方才让田文静扳回一局,之后山西藩库真相大白天下,诺敏欺上瞒下、制造假象蒙骗皇上东窗事发,“天下第一巡抚”牌匾瞬间倒塌。

在演绎这个场景时,编剧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是面对钦差大臣来查案,山西官员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一心,不仅人人守口如瓶,都按照诺敏给的说辞搪塞田文静,而且即便是田文静亲自去藩库查银两,也是布置得满满当当, 300 万两银子是一两不多、一两不少,“造假”精度堪称到了绝顶; 而且,在朝廷再派图里琛二次来查时,底下官员面对诺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猜透一把手诺敏的真实意图,这默契没个几年是练不来的。可是据剧中 交代 ,诺敏来山西不过才半年,就把山西官员训练得如此“狗通人性”,不得不说诺敏手段的毒辣和心思的缜密。

按说这么有手段又有心思的诺敏,这事绝对能办得滴水不漏,但是镜头一转,田文静下基层与普通老百姓交流时,却漏洞百出,这也就是编剧给出的第二种处理方法: 首先,田文静下乡过程中,看到了官员明目张胆地沿路收过路费,这么大的劣迹明显都算在了诺敏头上,其次,田文静在采访几个乡民时,这些平日里畏畏缩缩、战战兢兢的大老粗竟然都化成了一个个“大嘴巴”,毫无顾忌地吐槽官员之所以明目张胆榨取老百姓的钱财,正是用于填补藩库亏空。 一方面是官员空前团结、集体作假,另一方面却又是老百姓“招摇撞市”,毫不避讳地充当“大嘴巴”,将山西官员搜刮民脂民膏填补亏空的劣迹大白于天下,这前后对比反差也太大了吧。

从前面官员的反应来看明显诺敏心思缜密、领导能力异常强大,而从后面老百姓的“大嘴巴”来看,却反映出诺敏“顾头不顾腚”,做事漏洞百出、领导能力实在太差。 明明一件事情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不是侮辱智商是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